学生“问”出的精彩
(2019-12-30 17:21:3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韦宗义
已知:在 ABC中,CA=CB,∠C=90°,D 为AB上任一点,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
求证:EF=|AE-BF|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第112页B组复习题第2题)。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对本题的解法进行了探讨:
(1)、当AD>DB时,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推出ACECFB,得到EF=AE - BF;
(2)、当AD<DB时,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推出ACECFB,得到EF= BF - AE;
(3)、当AD=DB时(即D为线段AB的中点),根据题意,得到EF= BF – AE=0;
(4)、当D与点A重合时,根据题意,
得到EF= BF – AE=BF – 0= BF;
(5)、当D与点B重合时,根据题意,
得到EF= AE –BF = AE –0 =AE;
综合以上各种情况,可得EF=|AE-BF| .
“老师,当点D在AB的外面呢”?
即将“结束”对本题的探讨时,我又听到一位同学提出的新问题。
“好!请你把问题再说一下”。看到有同学继续参与本题的研讨,但问题好像表述的不太明确,我这样说。
此时,邹甜甜同学站了起来:“如果点D不在线段AB 上,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
“太好啦!这个问题提的太好啦!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邹甜甜同学给出的问题”。(这节课又要出“精彩”啦!我的心里美美的,好开心!)
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同学们又积极“行动”起来。
结果得出:当点D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仍有ACECFB,得出结论EF= AE +BF(如图);
当点D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时,同样有EF= AE +BF(如图)。
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小语】: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起于题,疑源于思。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生题——质疑——释疑”的过程。大胆怀疑,是数学创造活动的特征。课堂上,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或是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当发现我们学生的提问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而是一种求知欲望的体现时,你的课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当你能坚持做到“学,学生之想学;教,学生之想教”时,你的课堂就会经常被学生“问”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