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创新能力,从“问”起步
(2019-12-28 19:17:1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施清芬
《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指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 (question),那种需要探索、思考和讨论的问题,那种需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问题解决的中心环节是探索,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数学探索的起始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通过设置疑问、揭示矛盾,把学生始终处在质疑思维状态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一、再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问题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于学生亲历的事物中。学生对亲历的事物所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学生亲历的事物包括:亲身观察和接触的客观事物,课本中讲述的知识,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和感受。这些均为学习的材料。数学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很多情境和问题花絮都常在生活中见到,只是学生没有注意,没有思考,没有从中发现问题,甚至不能提出问题。所以我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即选择的主题对学生并不陌生,是学生亲历的事物或现象,这样就使学生有了产生问题的源泉。首先是从教师提出主题开始,然后让学生围绕主题发散思维,广泛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分类,进而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好引导的程序,在教学中注意应变,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及时鼓励,这样才能活化学生积极的思维,广泛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两种意义时,教师让学生准备4块同样大小的蛋糕,先让学生把其中的一块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去掉其中1份),得到一块蛋糕的四分之三;再把剩下的3块蛋糕叠起来,也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去掉其中的3份),得到3块蛋糕的四分之一(即3个四分之一块),再展开后让学生拼到第一次操作时得到的四分之三块蛋糕上,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四分之三既表示把单位1平圴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又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这样的操作学习既丰富了表象,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找准切入点,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习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开放性、多问性的信息交流活动,一旦质疑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便有问不完的问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须对“有疑问”加以指导,让他们知道在何处问,如何问。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2)问在矛盾处。在教学中,引导发现矛盾,提出问题,再引导探究矛盾,解决问题,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在词语与词语间的矛盾处质疑。(3)问在模糊处。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课文中往往具有表面似是而非、实质清楚明白的知识点,而学生对此理解易出现模糊,可引导由此设问。
2、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促使学生深入提出问题,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提出层出不穷。例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一课中,观察时间与速度相对应的图表时,学生会发现原来公车在行走的过程中速度是不同的,在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速度在不同的时间各有什么变化,使学生针对时间和速度相对应的关系提出问题:“在0到1分钟内速度从0增加到多少米/分?”“当速度为0是公车是什么状态”等等问题,由此使学生亲身体验认识事物的方法,并使学生懂得对事物的研究与探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要从不同的层次提出问题。并且每个问题都有其逻辑性,它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联想的越广泛,产生的问题就越多;思考的越细致,发现的问题就越深刻。这样通过引导学生联想和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将问题分类也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广泛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一起将所有的问题从形成型,应用型等方面进行分类,使学生懂得对数学的研究一般从新知识、新概念的学习与形成过程等几个方面入手,当然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将问题分类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将问题表述出来,这样不仅对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和思维基础,而且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如在学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图形面积后,引导学生从推导原理、公式、内在联系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类,发现“梯形的底和高不变,而上底不断运动变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诸如此类的更深一层的问题,就能从问题中再带出问题。
三、给予评价,保护再优化学生提出问题的价值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评价,多表扬、多引导,是学生感觉到有一中成就感,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无价值的,或是与本节课无关的甚至是“不合理”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本着先“培养学生敢提,敢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再培养学生会提问题”原则,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情景,就想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
对学生的问题评价的方式是: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组织全体学生一起研讨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教师只能参与不能包办代替。如:学生提出:为什么1小时52分30秒加上2小时18分30秒不写成3小时70分60秒,而答案写成4小时8分是最准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展开激烈地争论,教师要求学生动笔计算,再看看写成3小时70分60秒有什么问题让答案不准确,一片写字声后,教室里一双小手举起来。我们以前学的加法是“十进制”,每个数位上满十要向高一位进“一”,即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上满十向百位进“一”……而这里计时单位是这样的,1小时=60分;1分=60秒,那么我们在计算这道题时就要像“十进制”计算加法那样,把时、分、秒里面的满60秒向“分”位进“一”;把满60分的向“时”位进“一”。学生总结得多好啊!突破了这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也让学生学会了类比、归纳和总结。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我坚信变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提出问题,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