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名师课堂,聚焦有效理答
(2019-12-26 17:18:36)
标签:
课堂教育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每次观摩名师的课,总会羡慕名师课堂的那份精彩,感叹名师对于课堂师生对话的精准把握。不同的名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王崧舟老师儒雅诗意;窦桂梅老师的深邃激情;薛法根老师的质朴灵气;于永正老师的凝练幽默……不一样的教学风格,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理答策略,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曾在网上细细品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实录,无不为他们在课堂上精彩的理
答策略而赞叹。下面我将围绕“不同的教师风格采用各不相同的理答策略”这一主题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诗意语文——有效理答提升文本内涵
提到王崧舟老师,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说到“诗意语文”。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首诗“王崧舟是诗,精神栖息;王崧舟是河,孱孱沁心……”有人用这样一首小诗来形容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我曾两次亲眼目睹王老师的课堂风采,确实让人震撼,课堂上,王老师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声音、体态营造一种忘我的氛围,用诗一般的语言与孩子对话,让孩子们在诗意浓浓的课堂里感悟儿童的语文、感性的语文、民族的语文,让他们体验和享受语文的无穷魅力,王老师善用“意义重复理答”策略。
以下是王崧舟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一个片段:
师:好,停下笔,让我们再来看一眼圆明园。这被英法……毁灭的圆明园的焦土,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对英法鬼子说你们真的忍心放这把火吗?你们是一群狼心狗肺的东西,我鄙视你们。鄙视这种遗臭万年的行为。
师:孩子有志气!
生2:中国人民永远憎恨你们,憎恨你们那颗无耻的心。
师:要牢记这一笔血债啊。孩子,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生3:英法联军,我们会永远记得这把大火,我们会以两把大火还给你们的。
(众笑,掌声。)
师:我知道这是你内心的两把大火,这必将是化做你振兴中国,富强国家的力量啊。
生:这把大火毁灭了我们圆明园的雄伟建筑,举世闻名,可见放这把大火的英法联军多么地残忍啊。
师: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把大火,我们还应该对自己说。
生:中国人一时的懦弱造成我们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的毁灭。
师:从这把大火中,孩子你读出了一点,落后就要挨打。
生:中国人啊,你们怎 么会那么懦弱呢,一场大火都不敢救,你么应该对猪狗不如的人来点压力啊。
师:孩子,我明白你的意思,我知道你对当时的清政府,当时的军队不满,如果那时换做你,一个血性的男儿会挺身而出,有志气啊。
诊断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给学生指明方向,明确思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可以给予“简单肯定——重复肯定——提升肯定”。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王老师采用了提升肯定的理答策略,通过前面几个板块的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 而在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学生在对话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英法联军的憎恨,王老师在充分肯定孩子的想法时,又将问题提升了一个层面:“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把大火,我们还应该对自己说。 ”于是,孩子又一次在对话中又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应该自强自立。 ”这时文本的内涵进一步得到升华。
二、深度语文——有效理答闪现教学智慧
窦桂梅以其饱含生命激情的语文课堂誉满全国,被称为“燃烧的玫瑰”,“情思激荡”正是她的语文教学艺术风格。每每听她的课,总会为她“心”与“情”的全力投入而感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精彩纷呈,激情四射,课堂上她与孩子平等对话。窦桂梅老师认为,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窦桂梅老师提倡深度语文,善用引答式理答、追问理答。
以下是窦桂梅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一个片段:
师:面对这样的毁灭,要是你的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你要是他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这样的体验是属于你自己的,请你冷静的琢磨琢磨,选择一种,谈谈看。
师:你是谁?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会想,这么好的建筑物,就在三 天之内毁于一旦,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会再去好好留恋一下,然后再慢慢的回想以前的壮观。
生: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的话,我一定会去那边守卫圆明园。
师:你为什么那么去做?
生:因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心血,智慧的结晶。
师:这是皇家园林,烧不烧跟我有什么关系。
生:因为它属于祖国。
师:不管怎样的结局,经过岁月的沉淀,它始终是属于人类的。
师:你这位老百姓已经上升到一份历史的责任感和民族的尊严上去了。
生: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士兵,我会想,你们销毁了罪证,不过罪证是铁证如山的,我会去学习武功向他们讨回东西。因为他们抢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的,是我国人民自己用心血创造出来的。
生:我想当一名百姓。我总结出来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必须强大。
生:假如我是一名皇帝,我会为自己的平庸而感到耻辱,我会默默的努力,找机会向英国和法国把他们1860年10月6日夺走的东西给夺回来。
师:重要的不是去夺回来,而是要懂得中国必须强大。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想,为什么火药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而它却被帝国主义用来当作轰击我们祖国大门的工具,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侵略者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我要守住这一片废墟,给人们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掌声)
师:沉甸甸的思考,为什么?
生:如果我是一位大臣,如果我有足够的权利,我会调动北洋水师,去保护圆明园。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我明白了一个理,我要为今天同学们而喝彩,看来像圆明园那样的悲剧再也不会发生,因为有了你们的存在。
“追问”是发展性理答策略之一,“追问”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紧接学生的回答而创设一些问题。追问是纵式思考,变感知为理解。以上的教学片段,窦桂梅老师采用“追问”理答策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前提,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师生对话的基础。窦老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皇帝、大臣、士兵以及老百姓,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想象一下,面对侵略者的暴行,自己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走进角色,成了角色,他们思绪万千,在强烈爱国情感的推动下,他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师生对话中无处不闪现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智慧。
三、本色语文——有效理答关注生命成长
于永正的课堂教学艺术,以朴实清新、本色天然的教学艺术风格,打造了他的精典课堂而成为一种永恒的时尚。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妙语连珠,几乎所以听过于老师课的老师们都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大笑。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永正老师提倡本色语文,善于用语言幽默法理答策略、激励性理答策略。
以下是于永正老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的一个片段:
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
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
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
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掌声)
(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激情)
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激励性理答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积极反应和处理。它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更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 教师在进行激励性理答时,首先要融入真情、激情、热情,教师动情,学生才能入情。老师应及时运用语言、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激励,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于老师在教学这个片断时,当学生纷纷表达对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所思所想,教师及时运用激励性理答策略,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让孩子在尊重中得到激励。孩子生命的成长也得到了关注。
细细品读名师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的理答,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希望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然后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这涟漪不断地被抚平、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巧妙的课堂理答是教师彰显教学智慧的最佳诠释。作为一名普通老师,我们一定要在教学中不断增强理答的意识,乐于研究,定可日臻完善,方能达到课人合一的尚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