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满堂灌”
(2019-12-26 17:17:54)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读罢2011年4月13日《中国教师报》上《别让“新课堂”回到“满堂问”》一文,感触颇深。课改已经推行好几年,效果究竟如何?也许谁也不敢妄下结论,但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则不容回避。
因经常到学校视导听课,听多了,我们发现“满堂灌”现象(即教师一人讲到底)较以前确有很大改观,但是代之而起的是“满堂问”。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就是新课改。于是,课堂上从头带尾,大大小小问题一个接一个,可谓铺天盖地。不可否认,问题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殊不知,问题是否越多越好,所提问题是否有思考的必要,探究的价值,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严谨、富有挑战性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类,要么太“小儿科”,简单重复教材上带有结论性的知识;要么很难,问得学生目瞪口呆,无从下手。诸如此类问题均不能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思考的冲动。这样的问题也就失去其应有价值。结果,课堂常常遭遇“冷场”,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进行自我救场。这种课堂看似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力图解决问题,符合新课改理念。其实,这是换了一种形式或穿了马甲式的“满堂灌”,它并没有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实效性可想而知。
在我看来,“满堂问”是另一种形式的“满堂灌”,必须警惕。过多的问题来不及思考不仅会扰乱学生正常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它还会弱化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就无任何有效性可言。那么,如何让问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与原动力?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注意知识间内在联系,同时要用心设计问题,利用集体智慧。问题不求多,要求精,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趣味性、科学性、严谨性等原则,要让学生愿回答、想回答、乐回答,要有种欲罢不能之感。试想,如此问得巧、问得到位的问题,其思考探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因为认真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将事情做好。
请记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旦激发,教学有效性也就自然会润物无声、水到渠成。也许老师们会说,这些讲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的确,这是事实。但绝不能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借口与理由。因为教学无止境,贵在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