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教育繁星点点
教育繁星点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6,621
  • 关注人气:5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读”(项成波)

(2019-12-25 22:35:43)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的“读”(项成波)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这已经不容质疑,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同行论者多矣,笔者自己也经常想尽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多读。但从最近听课的情况,虽然多数教师都充分利用了读这一根本的语文教学方法,但总感觉有些不妥,这些课堂中的读有故意为之的感觉,而不是因为学习语文而读,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一些听课实例,笔者在此略谈一下自己对如何把握语文教学中读的理解。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让学生听读。

在每堂语文公开课上,几乎都有范读这一环节,少数教师是自己读,而多数教师是用播放朗读录音。当然,录音的朗读效果是非常好的,在教师自己无法达到一个非常好的朗读质量的情况下,使用别人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本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问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点来播放录音,这却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的。

一般公开课的程序是这样的,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生字词检查。紧接着就进入到播放录音的阶段。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是在学生还没有自己读课文的情况下就开始播放录音了。因为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对对课文中的感情没有事先的思索和理解。因此,尽管我们所播放的录音非常富有激情,但对学生来说还是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如笔者所听《口技》一课,教师在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及口技的相关知识后就开始播放录音,朗读确实很好,也富有激情,特别对于听课教师来说,因为每一个听课的语文教师都熟悉本篇课文的内容和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听起来还是非常舒服的。但笔者观察学生的反应,发现基本上的学生只是出于教师的压力而装着静听的样子,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得知,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进去。他们无法从听读中去感受口技人高超的技艺。那么,这一遍录音相对这节课来说,播放的目的也就仅仅在于完成任务,完成既定的教学过程,而没有实际的意义。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本身就有一定困难,当学生自己还没有读过一遍这篇课文时教师就急于播放录音,这样的听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

还有朱自清的《春》,笔者听过好多节课,基本上都是一上来就开始播放录音,一些还是图文声并茂的。这样的课堂咋一看起来是非常有激情,课堂气氛也非常热闹,学生也不断会有惊叹的声音,但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听到。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应该包括几层目的,首先是了解文本,学生通过读而认识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感情,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写了什么。其次是感受文本,从读中去体会作者的语言组织,去感受作者的写作手法。再次就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会文本的感情,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第一二个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读,如果仅凭一遍录音,学生是无法达到认识文本,感知文本,体会语言的。因此,学生自己的读应该放在前面,而且在还没有准备训练学生朗读这一能力时,尽量让学生自己读,最好是默读,而不是齐读。更不要搞一人读一段这样的方法。而听读录音应该是在学生大体理解文本的时候,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已有的情感体验去听读录音,他们就能从范读中更深刻去理解文本,去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其次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分组读

还是《口技》这一节课,教师采用一个学生读一段的方式来读,我不知道采取这样的方式是什么意思,事后授课教师自己也很难说出来。其实这种方式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惯用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长的课文,教师就会采取一人读一段,或者男生读一个部分,女生读一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读呢?不知道,只是觉得换这种形式读学生更感兴趣些。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应该尽量追求有趣,但光有趣如果无效还是不可取的。如果是要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参加读这一个活动。如果是要训练学生的读书水平,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读来对照得失,然后指导自己的朗读技巧,这也是可以的。问题是很多时候不是这样的,而是一人一段或一组一段,或者男女分读,读完后就完事,没有关于这种读法的意义的分析。

再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齐读

齐读几乎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会用的方法。因为齐比较有气势,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特别是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齐读,也让听课教师感受到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但是什么时候齐读,齐读读什么,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从文体来说,有些文章适合齐读,而有些文章就适合。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高尔的《海燕》、郭沫若《屈原》的节选《雷电颂》,这些文章富有激情,特别适合学生齐读,而且学生也非常喜欢齐读这些文章。而像一些说明文,还有像《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孤独之旅》这些比较长的文章,就不太适合齐读。

还有就是读什么的问题,如教学《口技》的教师让学生齐读翻译,这就也些奇怪,对文言文的翻译,应该有学生自己的一些认识,但教师居然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而是齐读翻译,尽管学生手里面也有一些关于文言文翻译的工具书,但如果不是统一的,那各种参考书的翻译也不完全是一样,如何齐读呢?听学生齐读翻译,我总觉得怪怪的,学生读起来也感觉怪怪的。我也经常听一些教师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齐读作者简介,甚至齐读一些问题的答案。读什么内容,哪些内容适合齐读,哪些内容不应该齐读,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根在于读,没有读的语文教学就只能是带有残疾的语文教学,但如果读得不得法,把读当着一种幌子来掩盖教师自己存在的不足,这又会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残疾形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