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2019-12-24 17:10:5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问题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的作用

1、在探究活动前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向往、探究的欲望;能够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给思维以动力。

2、在探究活动中创设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素质,促使学生能够凭借观察、实验和文献资料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3、在探究活动后创设情境,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长知识,促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得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1、问题要小而具体。

如:四年级的《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教师创设的情境是: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能不断溶解,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沉默,却很少有人举手。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先明确:一杯水有多少?盐的多少怎么算?怎样才算溶解了?明确了这样的问题,科学探究就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了联系。

2、情境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清水(一杯)、固体物质(一袋)(教师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易于学生观察,固体物质用小儿感冒冲剂代替)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说:“老师把这袋固体物质放入水中,能不能知道固体物质溶解的是快还是慢”,很显然,只用之一杯清水和一袋固体物质很难得出固体物质溶解的快与慢。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这样的情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3、情境必须以“有结构”的材料做支撑。通过观察、实验、阅读等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讨论、归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境要具有现实性。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已有经验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入挖掘教材、精心领悟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精心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自行探究。

三、创设情境的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观察、实验、谈话等方法,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问题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是:

一、问题过大,缺少“脚手架”,思考难以入手。

再如:《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之后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学生沉默不语,让学生无从下手。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明确的问题是:

1、一杯水有多少?

2、盐的多少怎么算?

3、怎样才算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然后,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等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二、问题不明,缺乏引导,学生活动无效。

如:五年级的科学课《斜面的作用》。这是我们这次教学视导和跟踪调研活动中听的一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个弹簧秤和长短不一的两块光滑的木板。

教师对学生说:请你们拿出自己的笔袋,我们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验探究“什么是斜面?”“斜面有什么作用?”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学生把头凑到一起,教室内一片嗡嗡声。教师开始巡视指导。大约过了30分钟的时间,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结果是学生热热闹闹地“玩”了30分钟。

然而,教材把这一内容明显的分成了两部分:一是“在同一坡度的斜面上拉不同物体所用的力不同”,二是“不同坡度的斜面拉同一物体所用的力不同”,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观察,自己发现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不明确,又缺乏科学、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结果白白浪费了40分钟宝贵时间。

三、问题太多,缺乏思考,形成的知识不扎实。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小瓶(5个,装有多少不一的石子)、橡皮等材料,依次进行实验,研究物体的大、小对沉浮的影响,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也是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步进行的两项实验,而老师却把它们列在一个实验中,因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看不出物体的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是必然的。

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物体的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

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

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都有关系,可初步实验后又看不出关系来,学生前概念又模糊了,怎么回事?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不及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多角度关注同一个物体,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

教师可以用以下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

1.出示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五个正方体,实验演示后提问学生:现在大小与沉浮有关吗?

2.出示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五个小瓶,实验演示后提问学生:现在物体的轻重与沉浮有关吗?

3.将以上材料混合,实验演示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又有关系了呢

这样材料出示的顺序体现出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对材料的深刻认识,使学生对物体的沉浮认识不断向“既关注大小,又关注轻重”的方向发展,这实质上已指向物体的“密度”了。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