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走生活之路

(2019-12-21 11:29:2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银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改变传统的“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可以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到生活中去广泛地运用,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 教学生活化,发展全面化。

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如:王俊老师上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菜园里》时,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着绿衣裳的黄瓜,还有细长的豆角。王老师直接将课堂“菜园化”,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走入相关认知的园地。欢快的气氛弥漫了整个教室,也充满着整节课。学生们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轻而易举地记住了蔬菜的名称,了解了蔬菜的特征。课堂上,有些同学甚至能够将自己的收获畅快地表达出来:“我刚才摸到了豆角,我觉得豆角又细又长又软,像一根鞭子。”“我学得更像一根绳子。”“我刚才摸到了黄瓜身上有刺。”“我知道了,南瓜是黄色的,是圆形的,它的皮很硬。”“西红柿,红红的,软软的,我闻了闻,还有一股清香味呢!……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课堂、生活化课堂,我们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境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储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增长学生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并激发他们情感。

() 教学生活化,发展社会化。

语文教学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学生身心以影响。”这样全面的、无所不在的社会性,是语文学科的独特性。生活化教学是一种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学习,专家认为:“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到的真正理解并能学习以致用。对此,生活化教学正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如《西门豹》一课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悔过的言行,让他们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敞开心扉,进行对话。如:“哎呀大人,小的该死啊,给河伯娶媳妇这事都是小的瞎编的,小的是在谋财害命啊……”随后教师趁势引导其余扮演百姓的学生:“这位老大爷,您有什么话说?”已经入境的学生很自然地学着老大爷的腔调说:“啊呀,我真糊涂啊,居然会信了这群狗官!”“我的孩子死得冤啊!今天总算报了仇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在自己创设的情境里,深刻地领悟了西门豹的机智——既惩治了恶人,也唤醒了百姓。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就已经比较轻松地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按参观的顺序与”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大多数没有亲自去北京参观过,于是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将参观的路线画出,并动手描绘出大会堂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等的图片,置于教室四周,再聘请学生竞争上岗作“导游”,带领“游客”进行“实地”参观。所有学生兴趣盎然,贴近生活,更别具体地了解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和建设速度,体会了我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责任感。生活化教学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 教学生活化,发展个性化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单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生活化教学可以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阅读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古诗教学,让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是重点,也是难点,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诗意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而选择自己的生活搭上线,开启潜能。比如特级教师于永正上古诗《草》,有位学生画“春风吹又生”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他笑笑说:“是当春风有沙尘时,是黄色的。”另一学生认为春风是绿色,他也笑笑说:“是的,王安石就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你长大了也能成为诗人。”听课的才老师为之鼓掌。但又有学生说:“刚看不见的,画不出色彩的。”他把草叶画成一边倒,于老师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还较大,年,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老师又一次掌声鹊起。以上这个课例,既贴近生活,又让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 教学生活化,发展广阔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生活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植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来了“课程资源”这个新名词,要求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资源。它特别强调了家庭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资源,提出广播、影视、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都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载体。如,现在很多孩子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以至于影响视力,耽误学业。为了能够化“害”为“利”,让家里的电视媒体更好地为学习语文服务,我从“大语文观”的理念出发,另辟奚径,在班里开展收集广告词和收看新闻联播活动。提倡学生每晚坚持收看7:00的《新闻联播》,摘记新闻提要,捕捉摘录电视广告词。第二天把劳动成果带到学校由小组长登记,并定期评选收集能手。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等新鲜的作业,当然是欣喜地接受了,而且兴趣盎然。这样的作业持续一段时间后,“新闻”、“广告”逐渐成为孩子们课余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什么用“清逸,更美丽”、“天天用绿箭,美丽看得见”、“金鹿到家中,蚊虫去无踪”……他们能如数家珍地报出一连串知名产品的广告,让我这做老师的自叹不如。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又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听力、速记等能力,训练了学生语感。用教育家赞可夫的话说,就是要把沸腾的生活请进课程里来。就像徐敏教授所讲的走进新课程,教材已经失去了它那神圣的地位,不再是唯一的了,要求教师具有组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即借助生活、社会、网络资源,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课堂是语文教育的主阵地,社会是语文教育的大课堂。正所谓“一切生活皆语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们应该解放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坚定不移地进行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