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进红:透过《课堂提问的艺术》看教学品质

(2019-12-20 21:00:01)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读着《课堂提问的艺术》,聆听着作者这样声音,“教育者应该成为学习者的服务中介”,“为了让学生开动脑筋,我们必须把注意力从学生必须学什么转移到学生怎样学、怎样思考的问题上”,我们“我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套持续不断的教学、指导、引导和支持系统,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指导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思考的方法。”阅读着一个个教学设计和课堂记录,品味着两位作者30年教育研究的结晶,我对课堂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用思想提升教学的品质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思想碰撞的域场,是质疑问难的场所,也是通过对话寻找真理的地方。所以教学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生活过程,应该充满着生命与活力。它首先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然后以此为武器寻找合适方法,从事着文化的传承和知识的创新活动。两位作者提出有效提问的方法,源于他们有这样的观念:必须让学生自己发现概念;学生和老师都必须参与概念形成的积极对话;学习的内容应该适应学生当前的理解水平;应该按螺旋式结构来架构课程,以便学生的学习能不断地以已学内容为奠基石;课堂对话或交谈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概念思考;对话能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习;等等。他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思考者而不是接受者。只要学生真心实意参与了,思考了,课堂效益肯定会提高。

第二、教师要用智慧提高教学的效益

教学是人与人的精神活动,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更合适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书中两位教育工作者用了近30年进行探索,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研究,最后从理论到实践阐述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这些彰显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和崇高智慧,尤其是第三、第四部分使人豁然开朗。我喜欢作者提出的通过有效提问来调动学生思考和参与积极性的几点建议:“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逻辑地、连续提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回答问题时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问题;鼓励学生提问;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 这些建议不仅给教师课堂提问提供了方法,关键要求教师用智慧来教学。

例如,“经济全球化”是个晦涩概念的理解。依据学生的基础,采用有逻辑地、连续提问方法能解决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课本有提示概念,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归纳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理解,绝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为什么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有那些?实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各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为了“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我还制作了一些图片、数据和视频,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思考、分析。教学效果正如作者所说“连续提问有两大好处”,“为人们了解有效提问的组成提供了一个更精确的视角;在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回答质量的能力和完善班级互动模式方面,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借助这些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因此,有效提问“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观点的入场券,并能支持教师在学生的心理建构和课程内容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 正是这一桥梁的搭建,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第三、教师要用反思改善教学的细节

如果说一本好书的责任是为人类营造一种精神家园的话,那么《课堂提问的艺术》就是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追寻着营造一种精神家园。虽然作者所创设的一切,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她们所点亮的灯,却可以照亮我们的课堂,那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常用反思改善教学的细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作者30年如一日,潜心课堂实践,不厌其烦地记载教学片段、细节,持之以恒地在每一个小插曲后面呈现教师的反思,或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为什么要这么没做?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可以研究自己是如何教学的,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行为,从而确定它们是否真的能促成合理的教育理论,以及它们是否真的于我们所认为的学生的学习方式相一致”。

例如,《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了三次改进。

导入模式一:教师板书后,提出问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势?人民政府采取了那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导入新课。学生看书,教师安静,没人举手,点了两个同学,较完整回答了问题,下面继续提问,完成了新课。课堂很安静,只听得见学生抄笔记的声音,可是自己觉得很孤独。

导入模式二:多媒体展示材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提问: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形势如何?人民政府错去了那些措施克服这种形势?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用材料代替课本简单的叙述,鲜明直观,较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次有人举手回答,接着我继续用材料启发学生,完成了这一节课。课堂活跃多了,可自己觉得这个舞台不够亮丽。

导入模式三:多媒体展示材料——图片1“长江日报关于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图片2“旧中国武汉”、图片3“武汉长江大桥照片及说明”、图片4“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及说明”、图片5“武钢及说明”。课堂创设情景: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武汉的建设成就和巨大变化,特举办“武汉一日游”活动,现招聘导游若干。解说旅游线路: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武汉大学——东湖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钢。从百年武汉的发展中概括推动中国发展的几件大事?并说明解说词设计的意图。对于自己的家乡,学生再熟悉不过,情景设计一出来,同学们跃跃欲试,个个要当导游,课堂气氛特别活跃。但解说词的意设计图,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为新课作了铺垫。这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活动活跃、融洽、对话与合作,有如沐春风之感。

课堂导入本来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却会影响全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一开始激活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然后教师顺势而为,继续启迪,一定会收获一个高质量的课堂。

体会读书,体会教学,深感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的学习者和反思者。正如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我想即便不能成为名师,也要争取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为真正反思,是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个人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由这种“反思”而生发。可以说反思是转化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也是改变课堂教学的突破口,由此带来的必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当今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让我们课堂提问的研究与实践中,提升我们的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益,完善教学细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