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伶俐:把握历史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
(2019-12-20 20:59:0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是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舞台。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历史课是教师将知识加工后传授给学生,共同探讨历史规律、感悟历史真谛的过程。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师生互动方法。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者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效率、教师自身素质等来选择教学方法,提问是每节课历史教师都会运用的手段。一般而言,教师在传授知识、温习巩固、复习检测都需要用到提问。因此,研究历史课堂提问的艺术,或者说提问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感悟历史,有利于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在无形中有利于高考。
对于课堂提问时机的把握,一般分三种:复习导入时,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温故后提问引出新课;讲授新课过程中提出与本课内容相关问题;本节课结束时,教师小结提出问题。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提问时机把握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第一,在学生感知历史知识时提问,使学生形成准确清晰地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最本质的认识。概念的理解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等基本心理过程。
例如,我们在讲述历史空间概念时,需要借助历史地图。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还要告知学生空间和时间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看到的是立体的历史。
我在讲授《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课本上有个习题:“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一般我们引导学生思考两次战争的战争性质、战争爆发、战争阶段、战争结果。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两张地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地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口岸有什么变化?学生直观的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的口岸增多,开放口岸的范围从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教师再向学生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的观点,学生就容易理解。
第二,在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时提问,提升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知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接受知识,还能将知识迁移运用形成分析归纳能力。这就要在提问时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
例如,讲“商朝的兴衰”一了中“盘庚迁都”时,根据商王几次迁都在《竹书纪年》中的载:“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耿,南庚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号之曰殷。……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向学生提问:“究竟是什么导致商朝几次迁都呢?”学生觉得无从解答。如果联系学生熟悉的事实: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迁都到重庆、巴西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印度从孟买迁到新德里、巴基斯坦从卡拉奇迁到伊斯兰堡等,再提问“商朝时有哪些因素导致盘庚迁都呢?”学生们会猜测:商朝黄河水患、北方民族入侵、国内政治动荡等。最后,教师小结,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周边少数民族多次侵扰等等,导致了商朝前期多次迁都。
第三,依据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时间有限,提问只可能涉及少数学生。我们的问题预设要精心巧妙,不要专门提一些类似“记叙文”的问题: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意义,而应该多问“为什么”。因为过于直接的问题,不仅达不到启迪学生思维,反而不利于课堂整体教学推进。因此,提问时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不同年龄段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一样。12岁以上的青少年注意力可以集中30分钟以上。可是,学习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需要人全神贯注,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意志不强,学习对他们而言只是苦差。加上有的家长在孩子幼儿期,只注意孩子认识多少字,背会多少诗,没有注意学习习惯培养,包括注意力集中的培养,上学后,不少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整天看电视、玩电脑。而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长,一节课通常有45分钟,容易产生疲惫现象。当你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开始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或者有的同学眼神开始游离,甚至开始梦周公时,大声呵斥或继续讲课听之任之,都不是好选择,惩罚更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和兴趣,也影响全班同学的思考和听课。如果能提一两促进学生思考的问题,也会让课堂的气氛为之一振。
例如,我在讲五代十国统治特点时,提出了这样问题:“这里是一幅五代十国形势图,请看图,能说出五代十国的分布的特点吗?”
点了小张同学走到了讲台上,看图一分钟,然后在地图上指出五代:梁、唐、晋、汉、周。
接着问:“为什么每个朝代前要加上一个‘后’字呢?”
张同学:如果不加一个“后”字,只说“梁、唐、晋、汉、周”,那么就与已经存在过的朝代混淆。
这不仅使同学们的注意力要集中了,还将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点出,可谓一举两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遗忘是有规律可循。一般而言是先快后慢,人在接受信息的三个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渐变慢,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规律,对学生提问,能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讲到科举制时,要把隋唐科举制创立、北宋科举制改革和明清科举制演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科举制发展的完整的印象。这时,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首创了考试制度的中国,近代却落后了?”学生们各抒己见,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系列,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实验表明,罗森塔尔效应可以通过期待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教师在提问时要思考“如何提问学生才会听,才会思考,才会记忆深刻”。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要满怀期望的激励,认真听学生的谈话,要让学生勇敢说出心中的话,必须让学生消除“我说错了很丢脸”的顾虑。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意见,接纳学生的意见,而不是“我的见解比你们高明”。那课堂提问效果就会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