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2019-12-20 21:14:1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孙莺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那么何为有效提问?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所提问题与教学重点、难点偏离
2、提问语言不具体、不准确,指向性不明
3、所提问题过于宽泛,没有梯度,条理不清
4、提问缺乏思考价值,没有留有思考时间
5、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很少有学生提问
这些问题在教学活动中不单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怎样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材,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
提问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发问,并非无的放矢。在发问之先,总会有所考虑,不论是对于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教材的内容、学习的动机、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上的困难、评价等方面皆可提出问题。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因此教师要明确每一次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引出新课提问?还是为前后联系提问?是为突出重点提问?还是为突破难点提问?是为引起学生兴趣提问?还是为引起学生争论提问?是为促进学生思维提问?还是为总结归纳提问等等。其次教师要从课的设计上入手,在备课时明确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要扣住重点,抓住难点,然后把目标分解到每个环节形成中心问题。这样就不至于随心所欲提问,甚至跑偏。例如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了沟通三角形与梯形面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转化思想。教师可在开课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出转化思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埋下伏笔。可见,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
二、精心组织,注意提问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利于学生顺利、短时、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反之会阻碍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教学。记得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钟表的分针长8厘米,从12时到2时,分针前进了多少厘米?当学生列出算式8×2×3.14×2,我顺势问学生为什么要乘2?其实我说的乘2指的是12时到2时分针走了2圈的2,结果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分针长8厘米是半径,再乘2求直径,当时许多学生笑起来,这些笑的学生说明他们领会了我提问的是哪个2。我当时立马反思了自己的提问,为什么出现所问非所答现象,原因就是教师要求不明确造成。所以我就对同学说“同学们不要笑,他回答的没有错?错在老师提问的要求不明确?同学们想一想老师怎样提问就不会出现差错了”?同学们积极地帮助老师设计了提问的要求。可见教师在明确提问的切入点后,设计的提问语言要具体、准确,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有章可循。
三、设置梯度,注意提出问题的层次性
“提问”最主要的不是求得某种答案,而是要求在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求得思维的发展,智力水平的提高以及良好品德的塑造形成。因而,在课堂提问时要设置梯度,层层铺垫,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例如五年级下册相遇问题教学,我在设计上注意了提问的层次性。在解决淘气和笑笑的相遇时间这一问题时,我是分三个层次提出问题开展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它是正确解答相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层次是寻求相遇时间的等量关系式,它是解答相遇问题的关键。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利用方程解答相遇问题,它是解答相遇问题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减缓了思维的坡度,利于学生接受。说到这我又想起了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课前为学生提供了平行四边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操作材料,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进行探究,并提出明确的要求“请从老师提供的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或两个,同桌间互相拼一拼、剪一剪或者折一折,看看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并思考转化后的图形跟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自认为要求非常明确,但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学生把精力和时间全部放在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上,忽视了探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没办法我不得不反复提醒学生赶紧研究三角形的面积。事后我反思原因,就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太过于宽泛,缺少层次性。如果我把这一个大问题分两个层次提出要求,先让学生通过拼、剪、折,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后,再让学生思考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就不会造成学生顾此失彼,顾头不顾尾的现象。可见注意提问的层次性,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最近发展区接近现实发展区,避免走弯路,便于学生轻松获取知识。
四、思维价值,注意提问思考的时间性
思考的时间性,是指问题实施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为了保证学生思维的含金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同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空。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提出问题后,害怕学生冷场,害怕浪费时间,会马上指名回答,学生由于缺少充分地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对于问题的回答也只是零碎的,肤浅的,停留表面,缺少价值。久而久之,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智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以讲代学,以讲带思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多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动口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发展思维, 提高智力,形成能力。
五、学生为本,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1、提问形式的开放——鼓励学生提问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呈现出一种典型的“问答式”。这样的课堂,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走,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出示六年一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学生会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提出、去解决问题。正因学生思考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因此得出的答案亦不相同。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提问对象的开放——面向全体
课堂中要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唱主角。否则,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的,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的思维能力愈来愈差。因此对于简单的问题应让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回答;对于稍做努力便可回答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对于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中等以上学生回答。提问要面向全体,让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做到好学生吃得饱,跑得快;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待进生吃得上,不掉队。
3、提问问题的开放——设计开放性问题
课堂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标准化”问题过程中只能循者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容易思维定势,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设计开放性问题时,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如“某建筑工程队要运140吨的水泥,如果一辆卡车一次最多能运8吨,16辆这样的卡车一次能全部运完吗?”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可从不同的比较标准出发,得出多种解题策略:工作总量的比较 8×16=128(吨) 140>128;
工作效率的比较 140÷16=8.75(吨)8.75>8;工作数量的比较 140÷8=17(辆)……4(吨) 18>16。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灵活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