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阅读教学语境中“表达课”课型的思考
(2019-12-19 23:02: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研究 |
阅读教学语境中“表达课”课型的思考
福建
2014年,在桂林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打破了以往“阅读教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分为阅读课系列与表达课系列,可谓流派纷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次表达课系列,有几位老师涉及到阅读选文。可见,通过阅读学表达,也属于表达课型之一。阅读教学,如何呈现“表达课”呢?我们先通过两个课例的讨论来思考阅读教学的“表达课”课型实施的路径。
课例一:心理描写的“秘密”与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
2014年全国赛课甘肃的牛筱琼老师以“心理描写”为教学内容,选择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象内容,作为学生阅读后学会幻象的心理描写对象,牛老师有意回避常态下的直观式心理描写。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语境中,基于表达的课型,执教老师心中都会有明显的语文知识,这语文知识凭借选文和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得以呈现。牛老师的课大致流程我们用图式来了解:
四幅图——生第一次练笔——链接课文——生第二次练笔——互读习文
从这个教学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出,牛老师在课的开始阶段出示四幅图片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素材,让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指导练笔,提炼“内心独白”和“旁观分析”两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随后,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幻象表达”的妙处,又回到四幅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幻象”的手法刻划人物心理活动。不管从教学的形式,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其可借鉴的地方:
1教学形式上两次练笔的价值。牛老师安排了两次练笔,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在比较的实践中产生新的语文知识——幻象在作文中的运用。第一次练笔,学生基本按常态的表达方式,即牛老师所说的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然后过渡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幻象部分,通过朗读、发现,迁移,让学生学习用幻象的心理表达方式来对四幅图想象写作。比较中发现,比较中习得表达的知识,这是两次练笔的价值。
2.教学内容上两项知识的价值。很明显,两次练笔呈现的两类心理描写的知识:内心独白式和幻象式。我们认为,牛老师出示的四幅图,哪种心理描写的知识都可运用其表达中,也就是说并不能否定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就不行。当然,这堂课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学生熟知的“直抒胸臆式”心理描写与文中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方式两相比较,在敞亮与隐晦、直白与隽永、写实与浪漫的咀嚼中体悟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洞悉本文的写作秘妙。
也有人质疑,《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创新而创新。争议集中在:文本创新运用无可厚非,是否丢掉了语言文字?是否为了表达而表达?形式的创新是否不要内容了?正如王雷英特级教师所提出的思考:遵守常规与追求创新是怎样的关系?诸多的争议,也是本课带给观课者最大的启示。也有人质疑,这堂课不失创意。教师把经典文本定为读写例子来处理,简单有效,一课一得。当然,这也值得商榷,毕竟是安徒生的经典作品,如此功利地指向语用,是否降低了定篇的教学价值。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读写能力的发展,还有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提升,等等人文内涵的东西。语用能力的缺失,并不可怕,而人文精神的丢失,难以估量。
人们的质疑从另一角度来反思:为了学生的表达力而教?还是为学生表达而教?“表达”与“表达力”,一字之差,行为也就会不同。“表达力”是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而表达,则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行为。可见,“表达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表达力”的培养得从长远考虑,小学语文教学要为儿童的表达力奠基,重在实践与积累,厚积薄发;如果是为表达而教,就容易产生急功近利之嫌,我们当前的表达课堂基本上追求课堂暂时的精彩的表达现象,这种表达课容易功利化,浮躁化。
课例二:导游词与《赵州桥》
2014年全国青年赛课,浙江的臧学华老师教学生学写《导游词》,充分利用教材和导游的录音对比,导游词该怎么写呢?播放讲解赵州桥的音频资料后,链接三年级课文《赵州桥》,出示课文选段,再播放景点视频,欣赏导游讲解,然后,同桌说一说“赵州桥”导游词,初步感受导游词特点。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导游词与课文的不同之处。然后学写桂林的景点导游词。这堂课的教学价值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发现导游词的文体形式。导游词这种文体稍微特殊一些,介于文学与应用文之间,既有实际的交际体式,又有对景点的文学表达体式。因此,臧学华老师选择赵州桥作为学习导游词的对比样本,是对的。因为,在对比中发现导游词的文体特点(知识):不仅讲解风光,还有知识的讲解;导游经常和游客对话,交流;语言简单明白,容易听懂;提示游客注意事项。
2.实践表达中习得文体感。导游词,相信不少学生去旅游时,都有遇到过。只不过,要让学生进行书面导游词的练习,就必需从文体出发,臧学华老师教学生学写导游词,依据课文,把课文改写成赵州桥的导游词,再学习写桂林的导游词,这可以算是一种从懂到会的过程。当然,学会写桂林的导游词,也不一定就说学会了写导游词,只能说学会了描写景点的导游词,因为导游词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划分,有介绍自然风景的导游词,有介绍名胜古迹的导游词,有介绍风土人情的导游词。导游词的内容,有说明性和通俗性。导游词要把被介绍的对象解说清楚,就不能不使用说明的表达方法,帮助游客在观看实物过程中加深印象,让他们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在发挥视觉作用的同时,也发挥导游词的听觉作用。通俗性,导游词是供游客听的,因此,语言要口语化,要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切忌晦涩,文白夹杂。
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语境下讨论表达课的课型,其具体操作范式还有讨论的空间。笔者研究“表达本位”取向的语文教学多年,从2014年的全国青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表达课型中,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过去,我们喜欢积累一些静态意义上的词语、句子、片断,这样的积累,学生如果没有化为自己的言语行为,可以说是无效的。如何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呢?读写合一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表达力的形成,靠的是这样的积累。这积累,不仅仅是言语内容,还要积累言语形式,在读写行动中形成。如,《鸟的天堂》场面描写的格式读写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
(1)轻声朗读。再读此段,请注意这些画横线的词语: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2)完形填空,尝试朗读:
很快地
(3)迁移练习,仿照这种方式说一段自己做的事情。(先小组讨论,后交流)
(4)再次背诵原文。
(5)小结模仿的写作意义——学会对大场面的描写。
学习语文当以学习言语为主,所以我们在备课时需要选择和确定有一定训练的价值的点。上面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教学过程时很有层次,先领悟并内化课文语言,然后模仿迁移,切实能提高语用能力。
2.理解是表达的前提——理解与表达合一的课型
表达,我们有时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是在学生的表达中,考察学生的理解力与思考力。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的思考力与理解力用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目前课堂上的不少练笔,都只能算作是理解性的表达式练习。
◆假如你参加了“詹天佑铜像揭幕仪式”,凝望着高大的铜像,你的内心,一定涌动着很多的话,想对詹天佑爷爷说……
◆从詹天佑的话引到京张铁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再引出小练笔,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进行练笔铺垫。
第一道练习,学生从詹天佑的话中感受詹天佑的坚强毅力,从纪念活动中感受詹天佑的人格魅力。第二道练习课外资料的补充,无形中丰满了詹天佑的高大形象。练笔中,偶尔给学生提供了一批词语,可用可不用,都随学生自己的选择,这就顾及到了学生的各个层面,让优等生尽情写话,不受拘束;让后进生有词可选,有话可写。如果课后再呈现小诗,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如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去年的树》,这是一篇经典的童话故事,整篇课文没有鸟儿与树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语言非常平实朴素。如果这样的童话故事,把鸟儿与树的心理描写,神态描写,都刻划出来,倒显得魅力逊色。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是发现其表达的魅力,教学中让学生想象补白:想象鸟儿的心理,并从中练习心理描写的表达。课尾,追问:为何作者不写心理,不写神态,从而让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独特魅力——平淡的语言富有想象的魅力。
因此,基于表达取向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发现其文本的表达特点,学会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作者的表达方式,阅读中能关注表达,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表达力、思考力,阅读力也在其中。
3. 实践是表达的根本——形式与内容合一的课型
学生的表达实践,要关注整体性,要让学生在完整的构思中形成表达能力。这个整体,就涉及到形式与内容,即学生表达的形式与表达的内容。在实践中,笔者尝试的课文作文无不是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根据课文内容,也公布一批小作文题,供学生选择:1.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 2.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 3.居里夫人走上领奖台那一刻 4.居里夫人的“美丽”。学生可以围绕着这些话题去阅读课文,然后写作。这就是所谓的“课文作文”。它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其关键还是以写促读。
进入课文情境以后,形式与内容就多样化了,同学们可以写描述的话,可以写说明的话,可以写议论的话,可以写抒情的话,可以写品评欣赏的话。这种活动形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习语文,二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经历了读与写的训练。
因此,表达课中的练笔只是更有益培养学生用笔表达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动脑筋,开发言语智慧力,让学生能在表达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课”,在阅读教学的语境中,其魅力在于创造性开发教材与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