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体现多学科协作
(2019-12-19 17:36:39)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语文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世界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公众交际进入多元化领域,社会对人们的思维的创造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结合山区孩子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特点,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多学科协作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审视现状:作文教学之力不从心
小学作文教学的发展困惑,早已倍受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审视。从宏观角度看,作文教学单靠语文教师去完成,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正如撇开政府和群众去谈发展教育一样。从微观角度分析,语文教师个体在现阶段作文教学中,只能算作一主导因素,而非统揽全局的“掌墨师”了。这是因为:一是知识面窄。语文教师不可能具备众多的学科素养,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往往大暴“冷门”;二是兴趣单一。语文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难于调动学生多角度的习作兴趣,而未来社会又要求他们去方方面面习文;三是错失启蒙良机。小学生重在培养练笔兴趣,如果作文教学权利义务不明和受限,各学科丧失对作文素材的挖掘和习作点拨,那么,一个个有利于启蒙和发展的良机就会失之交臂。这大大相悖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的原则。再者,从训练方式看,小学生习作仅限于记叙、抒情、写景、状物已经远远不够,增加实用性、开放性、畅想性习作训练已非常必要。
可以设想,未来的语文(习作)教材,亦会更加贴近时代、更加贴近孩子、更加贴近科学、更加贴近生活,倘若从现在起,对作文教学不作深层次思考和全方位改进,我们将很难培养出真正顺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改革教材:作文教学之根本保障
提及作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大多叫苦不迭。苦在哪里?任重道远,入不付出。孩子更觉恼火,总认为老师在逼他们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难在哪里?难在脑子空、无话可说,没有兴趣。既然这样,“硬逼”就成了一种折磨!由此看来,要突破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首先还得从两个方面寻找原因:一是人的要素,二是教材的要素。在此,我仅谈后者。
教材内容偏深、偏杂,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小学语文独家履行作文教学职责,其他学科遇到有利于指导写作的内容却帮不上忙或不想帮,但若遇到学生不会说和写的时候,却没有忘记责怪学生的语文功底,这样就造成了“相互扯皮”现象。与其如此,我们何不大胆设想从改革课程与教材入手,全面接轨作文教学呢!
系统改革课程设置,不能进行简单的拆卸与组合。要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必须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吕达博士曾经说过,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不仅要确保开设,而且要与智育课程相渗透、相沟通、相结合,这才是和谐完美的课程内容。这说明,小学作文教学与多学科、多领域贯通具有弥补作文教学本身“高耗低效”的可行性。课程改革,要使必修课确保作文教学主要途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并在选修课中渗透作文教学,做到上下一体共同筑起作文教学的“统一战线”。其次,要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各类课程既要保证自己的学科教学,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的兴趣培养。各类课程既要担负作文教学任务,又要有别于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指导。
教材领域的改革,一定要坚持“四化”原则。其一,教材现代化。首先定好“基础”的调子,体现现代的教育思想。其次是把好“国情”关。作文教学和其他工作一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固然可取,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和发展中国的特色。其二,教材多样化。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提倡作文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具有层次性、选择性,便于师生灵活运用。第三,教材系列化。为达到训练有效的目的,各科教材都要按照学科特点有序的设置作文内容,宁缺不乱,宁少不叠,而且各类教材相互配套。第四,教材形象化。教科书应该图文并茂,激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同时增加各种电子音像资料,共同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提高素养:作文教学之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是着眼于“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更本目的而编写的。她所担负的使命,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教育功能,注重从语言训练入手,循序渐进,使读写训练和听说训练有机结合,自成体系。在进入中年段后,阅读与写作的分量相对增加、相对集中。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统一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而作文教学(包括说和写)的任务,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两者的目标基本一致。
要实现作文教学创新,离不开语文基础教学的创新。一方面,我们要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素质教育的基点出发,着力培养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小语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独立”就是要求学生独立的读书、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评价。
一位教师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曾这样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她引导学生说:“伟大的中华民族从不畏惧外来的侵略,伟大的中国人民具有与来犯之敌坚强斗争的光荣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向全世界表明:正义永远属于人民。地道战就是冀中人民创造出来的奇迹。从书中的彩图和题目上,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我想了解地道在什么地方;我不明白地道是什么样子,有多长多高;为什么说它是冀中人民创造的奇迹……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维性,有涉及课文内容的,有涉及思想意义的,还有写作方面的。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效果自然上乘。另一方面,我们切实要做到读写结合、课内外结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入手的训练程序与作文教学从整体出发的训练程序完全一致,阅读思路与写作思路基本吻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中心、布局谋篇的能力。这时其一。其二,大量的快速阅读,让学生接触了较多的典型文章,为作文训练提供了样品。其三,阅读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语言,有助于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其四,阅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闸门。与此同时,走课内外结合的道路,如课外采访等都能有效培养学生写出有情、有趣、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来。
因此,我们探索小学作文与多学科结合,决不是否定和削弱语文学科自身对作文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相反,我们要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语文教学主阵地来推动和发展作文教学。
多向衔接:作文教学之广阔天地
《学习的革命》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我们要提倡把趣味性还给学习过程,让作文教学走进学科殿堂恐怕就是这样一个愿望。
小学阶段,科技知识极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学生的心智、健全了学生的人格。但是,由于缺乏和谐与统揽,作文教学却长期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数学,可谓基础学科。教师往往重视学科知识传授,重视数学能力培养,却往往忽视学生训练表达的机会。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刘德武曾撰写《跳出数学教数学》,他主张:数学教师不要把学生死死捆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枯燥的数学和文字,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开教学活动。
抽象是数学的主要属性之一,而小学生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转化这一矛盾的过程,往往是极好的作文素材。例如,某老师教学一道应用题“三年级有男生22人,比女生少6人,女生有多少人?”他突破常规,设计了一个童话小品:小金丝猴坐在课堂上解题,很快列出算式“22_6”,并得出结果16。正在洋洋得意时,大公鸡跑过来瞧了瞧问:“得数是16吗?”山羊老师走过来了解了情况告诉动物小朋友:“小金丝猴犯了一个错误,叫做‘以字定法’,也就是根据一两个字来决定算法。”小金丝猴不好意思地说:“‘比…多’用加,‘比…少’用减,还有错吗?”不知不觉,学生进入了数学王国。后来,这位老师鼓励学生写数学短文,很多孩子把这堂有趣的数学课写进作文和日记,其中有一篇《‘以字定法’行不通》还见了报。再如,一位数学老师让学生比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后,有意出示了两个习作题《防盗栅门为什么拉起来轻松》、《加固椅子为什么要钉一根斜木条》,学生很有兴趣。这不但加强了数学学习,更重要的是协助语文训练了孩子的习作。
科学课,更是指导学生获取科学知识与训练习作的双料课堂。对陌生而有趣的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后,学生大多愿意把探索的秘密记录下来(如观察记,实验笔录,科学童话),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当然,学校也要把开展科技活动,文艺活动,外出游览活动等,作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尤其要把这些活动作为重要的作文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今年春天,我带着学生游览了市内的景点宋山。回来后,我要求他们以《登山》为题训练习作,孩子们兴趣十足,有的选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立意,有的选取“遇到困难大家帮”立意,还有一个学生的立意与众不同:他在登山途中,发现大殿小庙香灰满炉,而且有些老人登山叩头许愿。他不禁想到,愚昧也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认为只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消除愚昧。我在肯定这些立意的同时,特别肯定后面这位同学的创造性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