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梁好:语文教学应指向学生表达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应指向学生表达
――――兼评宋运来老师的《四胞胎兄弟》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梁好 234000
语文的使命与职责是什么?语文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综合素养?这或许是诸多语文教师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专家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语文教学理论,老师们并不感到陌生,然而,理论层面一旦与教育现实相接轨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性,目标的不确定性,依然成为困惑老师的重要问题。
前不久,听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宋运来的一节作文课《四胞胎兄弟》,感触颇深。宋老师这堂课对语文教学真义淋漓尽致的解读,让我为之钦佩,也让我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口语交际以及作文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读轻说,重听轻写,几近成了一大诟病。中小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课程学习,却仍然不能说出自己的话,说出流利的话,说出动听的话,说出有魅力的话,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这已经是一种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说写能力重视不够,还是在于我们阅读教学指向占据着我们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宋老师以童漫作文的形式,开启了语文教学的另一扇窗,让学生在有意思的课堂教学中,学会大胆发言,大胆想像,大胆写作,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让学生“能说会道,顺意写作”,这样的语文教学站在课程开发的角度,另辟蹊径地找到了通达语文课程的新途径,让语文教学不仅变得有意思,而且有意义,让语文口语交际与作文教学实现了有效链接,将语文教学的死角与难点巧妙地予以突破。下面摘取所听课堂的几个片断,与语文同行共享。
片断一:师生对话,让学生规范说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知道哪些故事呢?
生:白雪公主。
师:第一个发言,给他掌声。但是,能不能说得更完整呢?谁来替他说?
生:我知道白雪公主。
生:我知道白雪公主这篇故事。
师:给他掌声。
师:可是这样的话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会说。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谁能说得更清楚。
师:能不能说出感情?
生:我非常喜欢白雪公主的故事。
师:能不能反过来说?
生:白雪公主的故事,我非常喜欢。
……
评析:在诸多语文课堂上不乏师生对话,然而,我们惯常听到的师生对话,往往是对答式的,碎片式的,词组式的。对此,教师不以为然,在一些语文老师看来,课堂提问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提取自己想要的信息,通过学生之口,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是,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师生的问答,不仅仅是问题信息提取的过程,更是一种语文实践性活动。学生回答老师问题同样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的重要契机,这本身也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因而,语文教师要具有足够的课程意识,要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更加丰富的教学意义。要训练学生说规范的话、准确的话,要让碎片式的交流变成生动的语言互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宋老师的课堂上这一段不经意的师生对话,就是对学生语言的一种规范,对师生对话的一种引领,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意。
片断二:复述课文,让学生内化文本。
师:乌鸦喝水的故事,有没有听说过?谁能说一说?
生:乌鸦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便叼来石子,一块一块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起来,乌鸦喝到了水。
师:这只乌鸦为什么要喝水?
生:乌鸦口渴极了。
师:(板书)起因
师:怎样喝的水?(经过)
师:喝到了水了吗?(结果)
师:如果找到大石子,可不可以?
师:如果水太少,可不可以?
师:老故事说不清楚就有漏洞。
评析:《乌鸦喝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也是学生们极为熟悉的故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能讲出故事的大概,但是,如何将故事讲得精彩,讲得生动,讲得具体,却需要费一番功夫。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课文过程中,往往关注如何将课文变得简练,常常通过概括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概括能力。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无益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让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材,变得干瘪无趣,也让生动的语言变得苍白无力。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说短话,以至于连基本的复述课文也成了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宋老师让学生复述课文,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将话说清楚,将句子说生动,让别人听得懂,听得清,听得有味道,继而,将课文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丰富语感,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这恰恰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在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加强语言运用环节做足了功夫。
片断三:巧设情境,让学生创造语言。
师:(出示漫画)四只乌鸦,一只瓶子。
师:老祖宗的方法不灵了,现在没有小石子,却变成了四只乌鸦喝水,乌鸦能喝到水吗?
师:我们分四组,第一组当老大,第二组当老二,第三组当老三,第四组到老四。讨论讨论,说说你的办法。
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喝水方法。
……
师:四只乌鸦喝饱了水,回到了家,见到了妈妈,来向妈妈说说你们是怎么喝到水的?
……
评析:当下,作文为何成为学生极为头疼的任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作文素材,没有写作的冲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水源的作文,只能让学生生编硬造;没有情感的注入,也只能让学生矫揉造作。虚假作文,空洞无物,成为大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也便理所当然了。其实,这并不能怪学生,只能怪老师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写作素材。在中小学阶段,作文教学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将话写清楚,将表达能力提升上来。也只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来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发现可写的内容,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让没有任何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的中小学生,自主发现写作素材,并且设置一大堆所谓的写作要求,不仅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且也让学生渐渐对写作失去应有的兴趣。宋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巧妙的情境,让学生改编老故事,调动了学生思维,丰富了课堂的情趣,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说,不同角度说,转换角色说,说的过程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原始性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也为写好作文埋下了坚实的伏笔,在说话训练之后,学生又如何不“下笔如有神”呢?
综观宋老师的童漫作文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到宋老师眼中的课程意识,而这也正验证了“语文无处不在”的论断。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语言训练与运用贯穿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让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礼、言之有据、言之有情,这或许就是宋老师课堂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