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9-12-13 19:28:16)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杂谈 |
分类: 教学研究 |
林建基
科学课程的一个中心环节是探究,而探究发端于问题。在探究实验的提出问题环节中,不少教师们教学时,由于学生的提问能力欠佳,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要探究的问题差距很大,而造成在教学中出现很多失误,很多教师忽略对此环节的教学,而是由教师包办。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要问──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的关键不再是教师如何问,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或在某种教学情景的触动中,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要创设问题情景:由于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然后在恰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经常使用“这里是不是还有问题”“谁还能提出别的问题”“有什么疑问”等诱导性语言。
要提供民主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科学家们敢于提问,勇攀科学高峰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说明提问的重要性,让学生打消顾虑,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要科学的评价:要想让学生养成提问意识,关键是呵护提问的火花,尊重每一个提高。并进行课堂适时评价,特别是肯定评价,是激发学生提问的重要手段,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学生会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成果,增加信心,激发提出问题的热情和乐趣。
二、会问──培养问题能力
能够提出问题则表示学习有了目的,有了认知的需求,说明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能力的良好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坚持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应该先易后难,先教师示范提问后,让学生提问;先设情景后引发提问;先提问后有意识的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鼓励丰富多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想明确的问题,甚至是“异想天开”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丰富多彩的提问。
引导体现价值: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讨论解答,得出答案后,教师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谈体会,从而体现问题的价值,激发学生提出更具价值的问题的意识,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善问──培养提问技巧
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鼓励学生不要囿于现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组织学生钻研教材:指导学生从书本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几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最简单的入手。此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一般思维方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异常中发现问题、改变命题提问、假定条件,探求结果;通过类比、对比找规律、找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等,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从信息中找出需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提问提供了素材。
(2)为学生提供有问可提的机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遇。
(3)注重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提问: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意识的发现生活中的习惯与知识间的冲突、知识与知识间的冲突,从而对自己的疑惑之处进行思考,都要问个为什么,促使学生养成什么事都要知其所以然的好习惯。
总之,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从“提问者”向“被提问者”转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发现问题的主体、提出问题的主体、解决问题的主体,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