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设教学问题,激活课堂教学

(2019-12-08 20:25:2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刘春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想问得好,首先设计巧。问题设计好的基本前提就是注意它的有效性。有效的教学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教学问题的设计决不是把教参教案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粘贴缩印,而是在此基础上教师本人脑力劳动的结晶。我一直在努力,力求课堂上巧妙提出问题,开展有效的施教 ,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巧设问题 明理导航

课堂上,我们一直在追求新理念融入我们课堂的那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而又和谐的氛围,认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一旦应用到课堂便会大放异彩。但如果对新理念理解得不透彻、不到位运用的不恰当则不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航线。这是一节失败的课例。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运用了新理念让学生动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课堂上,学生们热情洋溢的按照我教的切拼法动手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忙得不亦乐乎,看到同学们沉浸在拼图的喜悦中,我心里煞是高兴,然后便“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是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圆面积的公式是什么?”顺利的推出圆面积公式。可是接下来做练习时,学生们却边看公式边列式。公式似乎并没有被学生深刻的在脑海里。

教研时老师们说的两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教师不再是传统教材的“克隆者”,而应是新教材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教学不是单纯的将课本上的问题进行复制粘贴2、“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1、我让学生和我一样拼成长方形局限了学生的思维2、学生动手实践目的由经历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变成了拼图形,好像把数学课上成了手工课。3、我让学生顺着我的思维思考,我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只有实践没有思考的活动,是一种无效的活动,这和直接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我第二次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将圆拼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并思考拼成的图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观察转化后的图形的相关数据与圆的半径或直径什么有关系?

3)根据两个图形的联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由于有了定位目标,学生们便积极的操作并思考起来,出乎我意料的是拼成的图形不仅仅有近似的长方形,还有近似三角形、近似梯形。推导的公式竟也不雷同有与半径有关的、还有与直径有关的。于是我因势利导得出通用的公式,并肯定学生们的发现。最后通过验证效果较好。

二、巧设问题 精益求精

问题设计缘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常言道:深入钻研教材。“教材”是对象,“钻研”是行为,“深入”是程度。三者有机统一密不可分,教材钻研透了,设计的问题也就得心应手了,设计问题我们要做到“三问自己”: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想一想我们的问题有没有提在内容的矛盾处?有没有提在文章的题眼处?有没有设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等。

记得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有一个教学问题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同学们用直尺,线绳等工具测量出3个圆片的周长和直径长度,并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入表格中。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后来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我就发现如果有的学生采用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如有操作不慎或没有很好的做记号将会造成很大的误差,同样用线绳因为线绳有松有紧测量时也容易造成误差,如果误差过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这时我就想到量衣服用的软尺,用它量岂不是可以既简单又有效的减少误差?于是我就把问题的第一句话改成了“请同学们用软尺测量出3个圆片的周长和直径长度。“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计算”这个词语引起了我的注意,教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而不是比计算能力,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笔算特别是涉及到小数这会占用同学们相当一部分时间,是不是让学生们用计算器算?这样就可以节省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了。于是我又把第二句话改成了“用计算器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入表格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看似平常,但平常中应蕴含着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严谨的态度。

三、巧设问题 点播后进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尤其是面向后进生,让鲜花与小草共享阳光。当我们看到后进生举起自信的手,当我们看到后进生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时,“笑”和“ 效”就连在了一起。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转换》时,第一环节小数转化为百分数的方法学生们掌握之后,我面向学困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猜一猜百分数如何转化为小数呢?这对于优中等生来说很容易,可对于学困生来说却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记得当时李微的手似举非举,吞吞吐吐地说出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加上百分号,然后我对大家说:“我们一起验证一下李微的方法好吗?”李微成功了,这节课她格外的高兴,因为他得到了自信与知识这把双刃剑。如果每节课我们都能给每个学困生留一次机会,让他感受一份成功,我们也就做到有效施教了。

总之,巧妙的教学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瑰宝,好的问题 会激发学生的灵性,活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兴趣盎然的探索新知识,经历着过程,感受着快乐,这也是我们教师所力求达到的最佳境地,我相信在我的不懈努力中,一定会让一个个有效的问题成为一个个动听的音符,为我们奏出一首首精彩的课堂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