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说课中的取与舍

(2019-12-05 22:48:2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说课中的取与舍

李竹平

教研活动中的说课,通常在说课版块上都有比较统一的要求,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等,而且大多要求面面俱到,不可缺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无外乎为了考察两点,一是说课者是不是掌握了说课这门技术,二是说课者对所教内容研读和设计得是否全面深入、科学得当。在这些板块当中,又特别强调说流程要作为重点说具体说透彻,理由是流程与课堂操作、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也就理所当然地最能反映出说课者的专业能力了。这些看法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是值得怀疑的。

现实中,知与行,说与做通常是有一定距离的,说得头头是道的不一定做得扎实,口头上的“知”有可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所以,说课与其要求面面俱到,不如根据具体的教研目的或者考察的重点做到有取有舍,真正为诊断和提升说课者的专业素养服务,为课堂为学生服务。

那么,说课如何进行科学的取舍呢?

    一、根据具体教研主题取舍

有效的教研活动往往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围绕一个或两个大家一致关心的主题或话题展开,尽量避免大而化之,避免漫无目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要紧扣教研主题,对说课的内容进行取舍,与主题关系密切的部分要细说,说透,与主题关系不大的版块就简要地说,甚至可以不说。

通常,我们都将说课的最重要环节、最具体内容放在“说流程”上,因为“流程”是最贴近课堂操作的,离学生课堂上实际学习活动是最近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这么理解,说课也就等同于教学设计了,背一遍事先写好的教案也就行了。显然,说课与写教案不是一回事。说课是一种教学研究的形式,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在提升理论素质的基础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运用理论来指导、解释实践。教研的目的不同、主题不同,说课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如果研讨的主题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说目标”就应该作为重点;主题是学习策略的运用,“说流程”环节就要突出不同学习内容和任务运用的学习策略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运用这些策略。

以《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说教学流程为例,一个教师分别以“比较用词,关注内容表达”“比较句式,关注形式呈现”为小标题展开流程的解说,重点突出的就是学习中“比较”策略的运用。“比较用词,关注内容表达”的说课内容如下:

课题和文中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用词十分讲究,充满诗意。要体会诗歌用词之美,这是一个切入点,运用比较策略来引导学生理解用词之美,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较主要分这样三个层次。第一,“荡起双桨”是什么意思?第二,“让我们荡起双桨”与“让我们去划船”你更喜欢哪种说法?为什么?第三,找出文中表示“划船”的句子,在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三个层次怎样操作呢?

第一个层次,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将“让我们去划船”和“让我们荡起双桨”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反复品读、对比,找出不同之处。预设有学生说:“‘让我们去划船’给人的感觉是要去做什么事,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读就知道是快快乐乐地玩耍,读起来就觉得很美。”通过比较,总结:“划船”太直白,缺失了诗歌的意蕴和含蓄美,缺失了情感的渲染……

这个案例中,因为研讨的主题是学习策略,所以说课教师围绕策略来展开说课内容,时时处处都突出“比较”二字。

    二、在个性与共性之间取舍

针对一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一定要说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独到理解,避免人云亦云。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说教材”——

《大自然的文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全文思路清晰,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二至六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七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适合学生阅读。

很多老师在说课时,“说教材”部分基本在重复“教师用书”上对课文内容的概述,而不是说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没有结合学生特点、目标要求等展开为课堂学习服务的文本解读重复“教师用书”上的教材分析,说出来的肯定是大家都能说的共性内容,无论对于教研活动还是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没有益处。当然,突出个性理解并不是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而是要求在说课时表现出教师的独立思考,体现出教师对课堂、对学生的真正关注。那么,怎样的说教材才是既突出个性又有益于课堂学习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的说教材——

《秋天》,简单的几句话,加上标点57个字,分成三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写了秋天两个典型的景象,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景象认识秋天的到来。对于成人来说,这是一篇极其简单的短文,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阅读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可就不简单了。首先,对于一年级孩子,这篇文章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本体性学习价值——认识十来个生字、读通读懂这几句话、认识并初步掌握“一”的几个读音,同时理解课文内容是告诉我们可以怎样判断秋天到来了。如果我们将学习的内容禁锢在这几个点上,一定会失去了儿童所企盼的情趣,忽视了儿童从这篇文章内容信息出发探求世界的欲望需求,禁锢了儿童言语思维发展的“境遇”。首先,秋天不是在书本上,是在自然中,在生活中,课文只是一个出发点。学习《秋天》的时候,正值季节的脚步踏入秋季,树叶和大雁正如课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经历着自己的生活。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孩子们走入大自然中,让母语与大自然发生“联系”,建构属于儿童自己的认知,丰富属于儿童自己的体验。教室是课堂,但课堂决不限于一间教室。走入大自然,孩子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秋天不仅只有黄叶的飘落和大雁的南飞,他们的“境遇”会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拓展开去,会建立起更加丰富的关于秋天的认知。而这些新的认知如何表达出来,课文一二自然段又成了语言的例子,学生可以模仿着说说自己新的发现。

显然,上面的说教材,说的是教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研究和理解,不是简单重复“教师用书”上的话。这样的研究和理解,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都有紧密联系,是真正为课堂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说教材。当然,这里只是一说教材为例,说课的其他版块,也应该为课堂的操作性考量,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考量,说出教师个性化的理解和设想——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三、在虚与实之间科学取舍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教师是怎样在《索溪峪的“野”》一文的说课活动中“说教法”的。

古人云:“教贵有方。”“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体现创新教育特色和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我将采取一法多主、多法结合的原则,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感悟法。本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句优美,生动的景物描写中寄寓情思。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领会索溪峪的美景和“野”性,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风光,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

3、自主、合作、探究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朗读能力,同时也培养发散思维、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

上面的说课内容,运用哪些教法和为什么要运用,大多是“实”的,而第一段话显然是“虚”的。说课应该务实避虚,而不应该避实就虚。避实就虚恰恰反映了说课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第一段话中的前两句,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最后一句不知所云,“创新特色”指的是什么?“一法多主”怎么理解?读完整个“说教法”的内容也还是不明白。这样的“虚”,不仅对教师专业成长无益,对指导课堂教学更没有用处。在具体的教法解说中,第一、第二种教法联系了课文特点,说出了操作方法,是“实”的,第三种教法就令人费解了。“自主、合作、探究法”显然应该是“学法”而非“教法”,所以说课者也就只能用一句“虚”话来解释这一教法,怎么教,教什么根本就没说。正因为这教师在虚与实之间没有做出正确的取舍,所以最后对教法的总结也“虚”得很,缺乏逻辑联系,只不过是在努力自圆其说而已。

“虚”与“实”之间,还是要落在“实”处,这样才能有益于课堂教学实践,有益于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

总之,说课不要变成“样板戏”,要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合理取舍,让师生都能在这一活动中真正受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