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12-05 18:22:48)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杂谈 |
分类: 教学研究 |
董秀波
一、题目涵义阐释
首先,“提出一万个‘为什么’”,是指在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班上的学生累计提出一万个“数学问题”,包括课堂上或课下提出的关于数学的问题、质疑、猜想或个人的不同见解等。
其次,“制造一百个‘问题儿童’”,并不是要把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都教成不正常、有问题的孩子,而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生。争取使两个班中近100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敢问、善问、乐问的“问题儿童”。
二、问题的提出
1.“问题儿童”相对集中现象
经过半个学期的统计发现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对两个班学生的上课发言和提问质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基本情况如下:
情况
班级
经常发言
提问的同学
偶尔发言
提问的同学
几乎从不主动
发言提问的同学
四(7)班
3-7人
15-28人
7-10人
四(9)班
5-12人
20-30人
5-7人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课堂中不是没有学生提问质疑,而是提问的学生总是集中于极少部分人身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10%的学生的发言时间占了班上学生发言总时间的60%以上。时间长了这些经常发言的同学变成了班中的“发言人”、“小权威”,无形中剥夺了别人的思考机会和发言权利。其他同学慢慢地成为听众,顺从别人的意见,产生了思维的惰性,不再思考而导致问题意识缺失,从而永久成为课堂学习中被动学习的旁听者。这其中隐藏着多么严重的问题呀,值得深思!
2.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问题儿童”
在课下与一些不经常发言提问的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在访谈中发现其实他们的头脑中有很多问题,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在课上和大家交流。他们的想法中有的是很有独特见解的好方法,也有的是一些不正确的思考,而这些都是课上极其重要的教学资源。由于没有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呀!其实,每个学生的头脑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不同的见解,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是他自己的思考。可见,他们都是潜在的可开发的“问题儿童”。
三、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感到疑惑或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的突破口。
1.新课程改革重要方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重建、教材更新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课改的重要宗旨。这种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必须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即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索(包括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首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2.现实教育教学中的需求
(1)克服思维惰性的突破口。数学学习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动脑思考的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不具有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思维上的惰性不愿去思考,或不习惯主动思考问题。那么这样的学生一方面需要调动他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给予他一定的外部“压迫”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产生问题,提出质疑。
(2)学生的质疑、提问是反映学生内部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表现方式,是指引教师的“教”靠近学生的“学”的路标。通过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实际的困难。这正是教师把握教学方向、调整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
四、培养“问题意识”的具体方法
(一)“疏”——疏散发言点,展示不同的声音。
建立班级发言制度,制度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人人发言原则,无权威优先原则,生生互动原则。
1.人人发言原则。鼓励更多的学生发言,尽量使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规定:如果多人同时举手尽量把机会给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或发言机会少的同学。
2. 无权威优先原则。为了不让“小权威”们过早地统治大家的思想,要先把发言的机会给那些发言权威性不大的同学。使发言的质量由低到高,每位同学都能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
3.生生互动原则。包括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质疑,互相补充,互相解决、互相评价。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生成,让学生互相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交流中来。
(二)“导”——引导训练学生有疑、会问。
在研究如何让学生“问”之前,我对我的两个班中不经常问或根本不问的学生为什么“不问”进行了调查。情况统计如下:
主要原因
没有问题
不知道问什么
如何问
不敢问
不愿意问
所占比例
32%
44%
13%
11%
学生分析
大部分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以及上课易走神儿,有小动作的同学。对数学学习有困难或缺少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听讲。(这部分同学正应该是问题和困难最多的)
学习成绩中等,不经常提问质疑,大部分时间作为听众。中等生往往是易被老师忽略的地方,但他们是最有希望被开发潜能提升水平的学生。
个别女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以及一些转学新生。
大多性格内向有自己的想法,但
不愿与别人交流。成绩一般较好。
针对以上主要原因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以下具体方法:
1.针对没有问题的学生在做好第一“导”——引导他们思考、开口。
具体做法:
(1)保证他们听懂。听懂问题才有可能思考,思考了才有可能有疑,有疑才会有问。所以,针对这样的同学第一步就是要保证他们的听讲效果,这是有疑有问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要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这些同学思考问题可能会比其他同学花更多的时间。但同时可能会由于等待这些同学而耽误课上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导”的时机。
(3)他们提出的问题在老师和其他同学看来可能不是很有价值甚至不值一提,但这是他们真实思考的反应,教师必须给予保护和鼓励。这是他们思考和提问的第一步。
2.针对不知怎么提问题的学生做好第二“导”——引导他们会思、会疑、会问。
(1)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宜提问、质疑的教学内容。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例如:创设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点,触发学生产生问题;创设和呈现带有问题意识的具体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产生问题;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学生在联想中产生问题等。同时注重对一些提问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提问法、对比提问法、联想提问法、猜测提问法等。
(2)教师示范,充当“问题制造者”,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很多时候运用说教的方法对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通过重复地再现一种行为,学生会因此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不断渗透给学生提问质疑的行为,训练他们形成质疑、提问的意识。
(3)教师要善于用“问”激发学生提问。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与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讲究提问的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在老师巧妙的一问中,学生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常常会出现教师一问激起学生“千千问”。
3.针对不敢问、不愿问的同学做好第三“导”——解除学生的顾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担心老师的批评或同学的嘲笑等。因此,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
创设和谐民主的宽松氛围应做到以下几点:
(1)师生平等,教师要使自己“蹲下来”,站在学生的高度讨论问题,作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不能总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充分的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批评。
(2)教师应做一名学生的“保护者”,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其他同学在倾听别人发言时应学会尊重和鼓励。使学生间建立良好的讨论氛围。
(3)激励学生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鼓励,大力表扬和赞赏高质量的问题,同时,更要保护提出问题价值不大的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4)个别访谈。充分了解每一个同学不敢提问的原因,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
最后,不论运用那种方式都要注意合理运用激励手段,在激励中使学生“问”起来,形成一种班级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善于思考,大胆质疑,敢于疑问的真正的“问题儿童”。从而以此为突破口开始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真正使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动学习者。
五、研究反思
1.取得成果
在近一学期的实践过程中,我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惰性、学习习惯、班级学风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转变。大多数学生已逐渐习惯不满足于做为一个听众而积极参与了进来。原来被动的学习转向主动的学习,肯动脑筋钻研课堂上的问题(以前大多数学生有畏难情绪,这种动脑筋问题是不关心的)。发言同学的面变得广了,初步解决了部分同学不敢问的问题。发言有序,互相欣赏、互相鼓励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
2.存在问题及改进
(1)班级中依然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儿童”未被开发。不举手发言的原因还应具体深入分析。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同时,应建立学校家庭合作机制。
(2)学生由“敢问”到“会问”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教师的说教就能使学生领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不断渗透,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慢慢转变。
(3)在给多数同学发言提问时间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学效率,还需要教师提高教学的艺术。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渗透在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也对教师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不断的理论和实践学习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