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技巧
(2019-12-05 18:21:0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提问内容,要目的明确
设计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和暗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种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提问内容要紧扣学生实际(在我们的微格练习中,我们组员曾在这基础上,提出“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反应”一说,我认为这有值得借鉴之处)
教师提问应从当前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或学习状况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水平的刁、难、怪题,使得学生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提问面要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让他们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学生,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可严加批评和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同学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
提问时机要恰当,不宜繁而多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来。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提问式教学,其效果必将适得其反。
讲究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方式有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师问生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什么方式应根据提问内容、提问时机、检查目的而灵活掌握,如需学生进行思考或讨论才能回答的问题,可采用讨论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后再作回答。实践证明,采取正确的提问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按教师意图去做,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一、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不仅在表面上看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辄不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课堂提问要以一当十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原则中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所以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和质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时,最好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找出来读一读。再提出问题:科学家们反复研究,弄清了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进行探路飞行的?在学生弄清了这个问题后,再问:科学家揭开的这个秘密回答了前文的哪个问题?学生前后一联系就知道是回答了第二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又如《小珊迪》一课问:(1)“课文中写小珊迪在临死前最挂念的是什么?(2)他伤得这样重,为什么还挂念头这些呢?学了这课,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育?”这样的问题把本课的重要情节显示出来,使学生深入地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小珊迪是一个既诚实又善良的穷孩子。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又教育了学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在上述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把握准了“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了提问的预期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
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扁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1)以表扬为主。(2)鼓励求异(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