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2019-12-03 20:37:42)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余彩秀
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干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首先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学生也很少去思考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因此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系统地整理好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而且是简单的,可以通过学生互助即时就能解决,有些较难的又是本课中“非本质”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后再解决。而着重解决提出的本课的“中心问题”。同时教师要对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究,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解题的思路。猜想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而问题情境应该置于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展开思维活动,进而分析、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合理安排时间》这一教学中,围绕做个珍惜时间的小主人这个主题,请学生根据某学生早晨的活动安排:听广播、穿衣叠被、刷牙洗脸、等具体内容,统筹安排,制订一份合理的计划。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课堂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情况联系起来,提出了种种不同的想法,这样的猜想是有迹可寻的。
三让学生学会和同学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发挥潜力,指点学生去分析问题与已知信息的联系,去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去选用所需要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联系不同的相关经验,探索问题的多种解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再与同伴讨论,看看别人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有什么不同,反思自己解题方法和结果的正误,评价哪种策略和方法更加优化。最后和同学探讨、交流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交流时有展示、有陈述、有汇报、有倾听、有评价等,最终选择出最优化的策略和方案让大家共享,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如:学生通过一幅情境图提出来一个问题:粮食店上午卖出40千克大米,下午卖出的大米是上午2倍,今天共卖出多少千克大米?学生通过交流得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1)40×2=80(千克)80+40=120(千克)(2)40×2+40=120(千克)(3)40×(2+1)=120(千克)其中第三种解决方法有些学生不理解,是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让更多的同学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有越的活动。
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学会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历、探索与体验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并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灵魂。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和策略,才能适应问题的千变万化。
首先,应使学生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策略进行适当的评价,如:‘我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是唯一的?还有更好的吗?“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否合理,是否有更简捷的方法?”等。其次,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采取相应策略的,所运用的策略受具体的情境的制约,只有对它们进行提炼、概括,才能使之产生迁移。因此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解题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地自我评价、整合。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
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