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质疑、释疑
(2019-12-02 17:35:5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一见解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是很有启发的。我们的语文课就是应当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不断地有疑,大胆地质疑,千方百计地释疑。这样,既能捅开学生习惯性的思维禁锢,摆脱旧思维的误区,又能启迪学生从“山穷水尽”的窘境步入“柳暗花明”的天地。
如何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质疑、释疑呢?
一、设疑曲问,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有意识地启迪学生从“无疑”处找出“新疑”,从平淡中挖掘出新意。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研读和评判能力。学生纵深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释疑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就是学习中涌现出来的思想浪花。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条件,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讲”,而是自己“疑”、“释”而获得的。
每教一节课,都要布置学生自读,预习,要求提出疑难问题。为了使质疑不流于形式,笔者采用了几种方法:每人必须准备一个质疑本,将预习时的疑难问题记下;在讲课前,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口头提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学生不但会养成善思好问的好习惯,而且还会培养参与意识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敢想敢说的精神。学生们提出问题一大堆如何处理呢?有两点:分类集中或围绕课文中心组成一条红线。
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但如何释疑,他们往往寄希望于老师。笔者往往不急于立即给予解答,而是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以让学生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有疑”到“教无疑”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努力教学生自己去生疑、质疑。总之,质疑是启迪思维的好办法,释疑则能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形成了这种习惯,学生将受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