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思路,锦上添花
(2019-12-02 17:22:0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例谈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小学阶段,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在得到了问题的解答,并将整个解答简洁地写下来以后,往往就会束之高阁,去做别的事情。而缺少对解题过程的回顾与整理,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更不要说其中的所蘊涵的数学思想。这时教师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的“朦胧之处、混沌之所”进行“清晰化”处理: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高效课堂教学。
下面就以配合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练习册《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的一个问题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军事演习 ,有最多乘坐30人的大车 ,有最多乘坐25人的车 ,还有最多乘坐16人的车。我们一共有76人。目的地离我们有342千米。汽车每小时能行56千米。必须在6小时内到达。(1)要想一次全部出发,最少需要几辆大车 ?(2)按汽车现在的速度,能否准时到达目的地?(3)要想准时到达目的地,汽车每小时要多行多少千米?)
一、梳理过程,找出策略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路比较清晰,其列式为76÷30=2(辆)……16(人),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说出坐2辆车后,剩余的16人也需要坐一辆车。别的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第三个问题,学生的思路也较清晰,很多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方法。
第二个问题,解决的方法比较多,思维也有一定的难度,既使学生做出来,他们也往往不能判断自己做的正确与否。教师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生探索后,让他们自己说出解题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1:56×6=336(千米),336千米<342千米。答:按汽车现在的速度,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
师:56×6=336(千米)求得是什么?最后通过比较的是什么得到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的?
生:56×6=336(千米)是汽车6小时行的路程。现在汽车6小时行的路程小于总路程,所以不能准时到达。
师:××同学是能过比较汽车所行路程与总路程的大小解决问题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342÷56>6(时)。答:按汽车现在的速度,不能准时到达目的地。
师:你能说你是怎样做的吗?
生2:先求出汽车行驶342千米的路程,需要多少时。如果行驶342千米所需要的时间不大于6时,就能到达,否则就不能准时到达。
师:这是比较时间。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342÷6=57(千米),57千米>56千米。
师:请你说说你的做法好吗?
生3:342÷6=57(千米)是假设6小时能准时到达需要的速度,需要的速度大于实际的速度,所以不能准时到达。
师:这是比较的速度。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没有)
二、使用策略,回顾过程
师:解决“按汽车现在的速度,能否准时到达目的地?”有哪些办法?
生:比较路程、比较时间、比较速度三种方法。
师: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解题?你是如何使用这种方法的,请你尽可能祥细的回忆回忆。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便实现了学生由会一题到一个类型题的飞跃。然后能过回顾解题所用的策略,对优秀生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