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闪光点---质疑
(2019-11-30 21:00:1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薛飞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端,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造动机的切入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呢?我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
(一)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二)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例如在教学“比一比哪个动物重”这一题时,学生都在仔细观察,发现天平秤虽然是平衡的,但是左边有四只小鸡、右边只有一只小猫。所以得出结论:小猫重。而班中一位平时挺爱“异想天开”的小朋友却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天平本身就不对,那称出来的东西不就错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我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再告诉他天平在称东西时每次都要“较零”,让他观察了这架天平“较零”是否正确,自己明确了答案。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他应该怎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
(三)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如我在教学“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时,有一位平时很善于观察的学生就提出质疑:“为什么十几减9的结果都比十几个位上的几多1呢?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旦知道了原因,也就等于掌握了减法的算理。因此,我高兴又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小朋友。然后抓住这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十几减9可以先想10减9等于1,再把1和个位上的几合起来,因此答案总是比个位上的几多1了。”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开展“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三、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
《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首先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然后才是应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学生以往较为习惯的是在面对一个确定的问题时,思考解题的方法,将提出问题当成教材和老师的职责。在这一点上《标准》开了先河。因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和猜测的机会,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发学生质疑精神。
如我在去年市第五届课改会的学科组展示课中上的二年级《对称图形》一课,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在给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我在“三角形”上动了动手脚,将几个等腰三角形装进了几份材料中。因此,当我举起一个不规则三角形问学生:“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大部分学生都齐刷刷回答:“不是!”这时,有一个学生勇敢的站起来质疑说:“我发现我的三角形和他们的不一样,我的三角形两条边一样长,是对称图形。”另外几名同学也纷纷说:“我的也是。”这时,大家的眼睛都惊奇的看着他们,对他们的三角形充满了好奇。这样巧妙的教师设疑——学生质疑——析疑、解疑,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思考,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