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综合性学习“瓶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2019-11-24 20:02:4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易振秀
----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初探
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下语文教材的一项全新内容,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版块。新颖开放的学习内容、灵活有趣的活动方式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的喜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但也因为它的“全新”,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去解决。特别是如何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成为综合性学习中的“瓶颈”。怎样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儿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把握评价的方向性
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对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只有准确把握了课程目标,我们才能选择科学、适宜的实施和评价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对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具体目标,它的目标定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强调了学生亲自参与、获得积极体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奇心、探究兴趣、问题意识;强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观察体验,有新感受、新发现;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强调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的获得,提倡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体现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上述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就可以根据每次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制订具体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对《社会用字情况调查》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可以首先确定以下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及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2、让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提高语文能力。3、教育学生从各个方面为规范用字努力,培养他们净化祖国语言文字的社会责任感。老师根据这些学习目标,因地制宜,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让学生自主选择调查对象,自由组合,全员参与其中,并采用多样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得到提高。
二、遵循学习原则,促进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根据这一评价要求,我们在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应遵循好下面以下几个主要原则,促使评价更加真实有效。
1、实践原则。综合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要遵循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探究、讨论、交流,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比如在利用家乡资源开发的《我爱家乡的奇石》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及奇石爱好者,搜集家乡的奇石图片及相关资料。学生通过亲自参观、采访、搜集,了解了家乡奇石的形成、种类,感受到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及让家乡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激发了学生对家乡有热爱之情。搜集、整理资料和与人交际的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语文内容的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它是各学科内容的整合,是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内容的多元化,是一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学格局。因而评价中我们要充分考察学生在学习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办一张“迎国庆”为主题的小报,它融合了书法、绘画等语文、美术多学科,我们在评价时,既要看小报设计是否美观大方,书写是否工整,又要看学生采用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是否具有创造性等,这样从多方面来进行综合性地评价。
3、开放原则。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或来源于课本,或来源于生活实际,或来源于社会问题。学习的时间不再限于课内,可延伸到课外,假期。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可到图书室、村组、街道、网络世界等。学习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多样,如调查报告,实物说明、办报、表演、朗诵会、展览等。比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围绕“爱护我们的母亲河”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家乡的母亲河是否受到了污染以及人们为保护它所做出的努力。孩子们积极性极高,有的访问,有的观察,有的查找资料,有的拍照……并把各自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分析整理,通过一个多星期的综合实践,孩子们的成果出来了,他们有的画了漫画,有的写了调查报告,有的给相关部门写信,有的设计广告宣传语。学生对“必须精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获得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这样在开放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学习空间、开放的学习成果表现形式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采用多种方式,保证评价的全面性
由于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及其结果的多样性,以至评价的手段和方式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及其能力。
1、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每一次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收获,谈不足。这样不但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学生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再和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在互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还能够获取指导与支持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大量信息。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评与互评的机会与平台湾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引导。
2、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是综合性学习的参与者,是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关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程度以及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都应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很多学习活动是在课外完成,也需要家长的协助与支持,因此老师还应该鼓励家长的积极参与,收集来自家长的反馈信息,纳入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之中。
3、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学习的活动的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样的,它应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成长袋中的一项内容,可以是评语,可以是等级,可以是分数,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在强调综合性学习过程评价时,但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着眼于优点,给予热情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并鼓励学生在一个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结束后,写写自己每次学习过程的收获及不足之处,以求更大的进步。
总之,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是一个新生的事物,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要我们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正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一定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综合性学习成为小学语文教学园地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