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2019-11-24 20:00:17)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志荣
长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讨厌作文的现象,一到作文课,学生便情绪低落,满面愁容,作文成绩很难提高。怎样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我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交流,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喜欢上作文课,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首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一出题目,就冷冰冰地让学生去写,而应在动笔前的讨论会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思考,交流思想,尤其要尊重有不同见解的学生。比如,有一次写一篇《社会与家庭》的作文,一个同学发言说:“我妈不孝敬我奶奶,总和我奶奶吵架,我长大后也不孝敬我妈,让她尝尝不孝敬老人的后果。”为了尊重他的感情,不挫伤他的积极性,我引导他说:“你这种想法会带来什么后果呢?这样下去,你的下一代不也是不孝敬你吗?”经过我的引导,这位学生澄清了思想认识,写出了一篇立意正确的作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情和见解是提高作文兴趣的重要一环。
同时,还应把课堂作文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把封闭式教学改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多实践,使作文的素材直接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二、放弃教师“包办”,让学生参与
按传统作文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出一个题目,学生写,老师再改。老师辛辛苦苦地改完了,发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只看批语,而对老师的精心修改却视而不见。可见,这种“包办”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就把老师改作文变成学生写完后当堂读自己的作文,然后,由大家共同评论、修改,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作文,效率高;提高了学生的赏析、评判能力;不会写的学生通过听别人的发言,知道了应该怎样写、写什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对写作更重视了,因为写完后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如果写不好自己就没面子,不写更没面子。在这种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
三、变被动“喂食”为主动“找食”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在学生写作文之前,给学生读大量范文,再提供一些类似的材料,让他们作参考,使学生养成了依赖思想。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比如这一节写读后感,可用半节课或更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座谈讨论“你喜欢读哪一本书”,然后把自己刚才说的话写下来。这样学生很快就写出来了,而且写得相当不错。又如给班里的某位同学过生日,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一个贺卡,并写几句话,看谁做得好、写得好。同学们很兴奋,立刻动起手来。一位同学这样写道:“祝君快乐、幸福,取得更大进步!”另一位同学写道:“生日不会使人生永驻,知识才会使人年轻,愿君破浪扬帆,勇往直前。”学生一个个不甘落后,积极发言,这种自我表现欲在传统作文课堂上是很难见到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就使学生由被动“喂食”变成了主动“找食”,思维拓展了,文章也活泼起来了,给人以百人百面的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