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4 18:36:53)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1 直观演示,再现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具备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可以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外部多种刺激迅速感知教学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更为具体,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师的直观性原则。例如教学低年级《四季》一课,我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大自然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帮助学生再次亲身感受春、夏、秋、冬不同的特点,把课文内容还原于生活实际,使得课堂教学生活化。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了教学效率。恰当而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直接形象与抽象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的难点。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时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时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录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2、网络共享,丰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老师决定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练习都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教师再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接受。现在,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对于讲授同样的内容,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却能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前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的课文时,我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下面的学生却睁着一双双迷惑的眼睛。而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些课文,那就方便,实效多了。我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讲一处景点,让学生先去观看课件,再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图文结合进行学习。孩子们脑袋里面既清楚的感知了双龙洞的景色美,又真正的去体会到文字的韵味美。孩子们朗读起来也深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枯燥的说教课变得直观、生动,富有情趣。

教学《颐和园》一课,除了文中介绍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几处景点外,我在课前从网络上下载大量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在教学时,对颐和园有一个全面具体的介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学习起来也更加兴趣盎然。 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习到了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很容易理解"耸立""金碧辉煌"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3、引入新课时,创设情境。

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出现课文情境的氛围,让学生在声音、图形、文字的效果下,学会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运用文字的技巧。效果会好很多。如《可爱的草塘》,这是一篇叙事写景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游玩草塘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对北大荒热爱之情。对没有见过北大荒草塘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到草塘的美丽风光,我在教学前,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草塘的美丽画面,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转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在课的开始,我先以动画形式出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动画中,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便向学生宣布: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疑解于问。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后,我设计一个问题供学生探讨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组织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父爱和母爱”。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交流工具进行相互交流,畅所欲言。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信息加工的方法不同,答案各种各样,从中也发现不少观点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精神。有的学生输入:“通过读这篇课文,再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我觉得父爱和母爱就像一座天平,只有父爱的严格和母爱的仁慈共同拥有,才能使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失去平衡,不断勇往直前”。教师通过网络把学生的见解与全班学生交流,即评即改,互相启迪,激励着所有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革新作文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又例如在教学写《建议书》时,安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围绕环境保护写一份建议书。写之前,学生可以网查找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了解破坏环境的危害也可以到图书室查资料或实地调查访问,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这样学生就能够找到问题的切入口,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避免了千篇一律。同时,计算机还能时刻展示清晰的写作思路,利于学生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地投入到写作过程中来。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我们要继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