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2019-11-22 20:33:50)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经过一个学期来对本课题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所得,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
(一)由浅入深 连贯追问
小学语文中,有些课文,情节连贯,不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容易导致提问的琐碎化。遇到这些类型的课文,我则抓住文中的一个发问点,可能会是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选准发问点后,从其中的字面上→ 内容 → 主旨,进行连贯性提问,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1.以文眼为发问点
有的课文中某一关键词足以捉契全文,沟通文脉,我们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进行课堂提问,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所谓"提领一顿。自毛皆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如《迷人的张家界》一课,“迷人”就是文中的文眼,教学中可从该词出发进行连贯追问. "迷人"是什么意思?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家界是个迷人的地方?然后,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分组讨论。接着从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个方面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索,整个阅读教学思路也十分清楚。
2,从细节处发问
有的课文中的细节处的变化不仅暗示文章的发展,还有可能显示了课文的主线,教学中我就从细节处发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会概括,自我抓住要领。如>一文中,提问陈赓将军是怎么称呼小红军?为什么陈赓将军会改称呼?这说明了什么?三个问题涵盖了全文内容。从字面上→内容上→主旨上,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节奏紧凑,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着来研究文本,研究内容.
(二)揭示矛盾 引起思索
文本在抒发思想内容或主题中心,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字,词,句。而这些字,词,句往往会与我们的文本和生活有矛盾,这时则可以抓住这些矛盾,提出相对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索,提取文本中心以及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1,教材本身描写的矛盾之处
是教材在描写常常会出现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想矛盾的问题,并不是教材真的有问题,而是教材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如《春晓》一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从字面上理解来看:“春天的时候睡觉都不知道醒过来,处处听到鸟的优美叫声。“文本上已经出现矛盾了,既然睡着了没醒,怎么会听见鸟叫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理解作者并不是真的不会醒.又如>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着." 提问:"这句话中描写老奶奶神情的词语是什么?" 然后进一步激疑激思:"这两个词语是反义词,用在这里不矛盾吗?"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悟出"焦急"是盼望早点见到灵车;"耐心"表明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这两者的结合更真切地表达出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真挚的爱戴之情.
2,教材描写与学生的生活相矛盾
在开展语文教学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可有的课文中,某些词句的描写会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矛盾,此时可以抓住这个矛盾,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提炼文章的深层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课文出现"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南海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可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来当摇篮。"根据学生的生活货经验,拖鞋怎么可能当摇篮?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从而衬托出小女孩的鞋子之大,更推出孩子的可怜,这还是比较基础的地方。课文中还有这样一处写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提出这样一个带有矛盾性的问题,可引起前面的几段文章,有利于教师教学课文,也有利于学生深化思维去解开这个矛盾,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深入钻研课本,理解文字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自觉发现文章中的矛盾,自己去解答。
(三) 精简数量 直入重点
在小学课文中,许多课文会出现几次对话或几次事情发展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我们常常会以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提问,结果造成提问重复。数量多也会导致答案照本宣科,并没有发挥到作用,所以我们在提问之前必须通读全文。精简提问数量,选择直入重点,又能提领全文的问题。提问可以选择下面的方式:逆向提问,学并不一定要按顺序,采用变序的教学法有时更好。比如《军神》这一课,可以用统领全文提问的方法。刘伯承和沃克医生有三次对话(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如果就他们的对话提出问题,又会令问题琐碎繁多,答案重复简单。为了学生能自主思索,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再让学生通过寻找答案,统领全文,回顾前文的内容.可以这样提问:"找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自主合作,归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回答出三次对话,再回答三次对话的问题。这样弄清了问题,直入重点,思路清晰.
总之,掌握好问题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愿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