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提问的再思考
(2019-11-22 20:32:37)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提问,是师生双方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但是,为什么要提问,提问什么,怎样提问还是值得研究的。
一 为什么要提问。作为一个课堂,每一节课,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或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都应该是这样的。这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就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中心。而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都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着眼于当节课的教学程序、教学目标。当然,课堂上的提问,也不可脱离这一个中心而独立存在,必须植根于教学目标。所以,在提问之前,一定要明确提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这一观点,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遵循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报务这一原则。这样的提问,才有可能真正的落实教学的意图,才有可能真正的实现教学的目的。
二 提问什么。在确立了明确的提问原则后,我们还应该思考提问问题的本身,也就是提问什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远不是几句话能够说透的。换句话说,虽然提问的只是几个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却不仅仅是这几个问题或是几个问题的答案,在这些问题设计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程度,显示出来的是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驾驭的能力。优秀的老师问题的设计既能深入浅出,又能切中肯綮,通过提问,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在这些教师的问题中,你可以明晰的感觉到教学的思路,可以明确的感受到清晰的线索,它能让学生在轻松的师生对答中,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同时,还能使整节课堂气氛和跃,学生参与率高。反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尽管提问的内容很多,问题很多,但是由于问题的设计不好,杂而无章,反而使学生越答越不明白,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节课上下来,师生双方尽管都是忙得不亦乐乎,但是效果明显不好。甚至有的则是老师一厢情愿的自问自答,学生只是置身于问题之外的听众,气氛索然,常常是冷场迭出,根本没有达到提问所应该达到的效果。所以,在问题的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的是对文本本身的认真地阅读思考,认真地体会把握,只有自己真正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做到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解决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落实好课堂提问这一环节。
三怎样提问。在具体的提问中,可以从效度、密度和梯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效度,是指提问的有效成份、有效性。在课堂中,过于简单的提问是无用信息,过于繁琐的提问是干扰信息,所以,在课堂的具体提问过程中,避免雷同的抑制学生思维的提问,避免不合逻辑的错误提问,避免走形式,搞喙头,表面上非常热闹,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实际教学内容的提问。要能通过提问这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明辨意识、思维能力。而不能仅仅把提问作为一个形式,一个过程。在问题设计上,可以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少问“是什么”“行不行”;多问“为什么对,为什么好,为什么是”;少问“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
密度,是指提问的次数。一节课的提问要看具体的教学需要,密度要适中。老师的提问能起到点拔,启示,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不要动不动就提问,不加思考的乱问,有时过多的提问只能增加学生的疑惑,而不能起到提问的效果。一般来说,讲授课的提问相对要少于自读课,文言文的提问要多于现代文。
梯度,是就提问的难度来说的。提问的难度设计一要根据教材本身的内容,由浅入深,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一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适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水平。即使是同一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选用不同的问题设计,要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来。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