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问学”意识和能力培养
(2019-11-21 19:44:41)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张传燧
毫无疑问,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仍然在课堂。打破目前课堂教学僵死沉闷的局面,创设师生合作互动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境,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改变课堂教学面貌的方法有多种,实践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等都是可供选择的模式。就问题教学而言,让课堂充满问题,师生围绕“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策略。但要实施问题教学,学生“问学”能力的培养则是关键。
没有人怀疑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但提问却常常成为教师的专利,学生似乎只需回答问题而无需提出问题。人们对课堂提问的关注也多局限在教师如何“问”上。应该说,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也是不全面的。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出:应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教学的责任。在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今天,更需要关注和研究如何让学生“问”。在某种程度上,“问”是“学”的起点,人的思维是从“问”开始的。只有“会问”,才能“会学”!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根本标志还在于具有创造性;探索创造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问”的价值,乐于提问、敢于发问、善于提问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学”意识和能力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
一、把握价值,重视“问学”
“问学”,即从“问”中学或者学会提问。“问学”会使人更有学问、更聪明、更具创造性。教师应当充分认识“问学”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的教学论价值。
“学习”“学问”和“问学”代表了3种不同的教学水平。“学习”,主要是“学会”,属于接受理解式水平;“学问”,主要是学会“问”,即培养质疑的方法和反思能力,属于探索发现式水平;“问学”,主要是通过“问”来学习,从“问”中学习。因此,较之前两者,“问学”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问”既是起点,又是过程,更是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以“问”为中心,围绕“问”而展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问”在教学中的作用。孔子主张“每事问”“不耻下问”。他甚至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如果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教学就应暂时停止直到他们能提出问题时再进行。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认为:一切知识均来源于“问”,整个教学就是一个激“疑”、质“疑”、解“疑”以达无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宋元学案·晦翁学案》)清代大教育家王夫之也认为:教学应围绕问题而展开。他说:教学之初,“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由疑至于不疑,为道日固”。(《诗广传》卷四)杜威根据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问题教学五步法”,其具体过程是:设置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假设—选择或筛选方案或假设—通过运用来验证方案或假设。
先哲们的这些思想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要开展问题教学或曰质疑教学,教师首先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愤悱”的状态,自觉、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假设);最后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整个教学经历“无疑—激疑—解疑—无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稳定的认知心理结构,获得质疑、解疑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教师而言,培养学生“问学”能力的第一步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充满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充满矛盾和问题的教学场景中引发思维矛盾,进而提出问题。
“问中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孔子的“每事问”“不耻下问”以及苏格拉底的“追问”(即产婆术)法;其理论探索之一是布鲁纳的“探究发现法”;其实践依据则是人类数千年来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等客观世界的心灵历程。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局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过程;个体的想象力、独立思维、直觉思维和洞察力都可以在探究发现式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起来。
罗杰斯也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自主选择的过程,教学应使学生变得敏锐、开阔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文化,成为一个遵从者。学生不仅要成为“知”的识者和“文”的化者,还应主动“识”知和“化”文,即成为发现知识、创造文化的人。赞科夫在“发展性教学”实验班里,从来不让学生坐享其成,等待教师灌输,而是要求学生向未知领域主动探索。这些认识和做法无疑都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从“敢问”发展到“乐问”。
首先,教师要以问引问,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集中精力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在“引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问题的质量,而且应重视培养学生“乐问”的意识。教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较平铺直叙的提问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并引起学生发问。教师的引问必须做到“道(导)而弗牵”(《学记》),切忌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索。
其次,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设疑、启思,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否定和超越自己。教师只有做到“开而弗达”(《学记》),即激活和打开学生的思维而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现成的结论,教学才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才能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及主动思维的习惯。
最后,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合作,更离不开合理、适当的竞争。教师既要鼓励合作,也要激励竞争。一般而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流畅性等在竞争性的条件下更能得到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易形成。竞争中的优胜者在获得奖励的同时,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精神上的收获会极大地强化其问题意识和提问兴趣。奖励竞争优胜者还会起到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刺激、强化其他学生勤思好问、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作用。
三、转变观念,鼓励“敢问”
现在,大多数教师都已认识到“满堂灌”是一种不好的教学方式。于是,有的教师以“满堂问”取而代之。问题在于:采用“满堂问”的教学方法,教师仍然牢牢控制着课堂教学进程,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诸多问题往往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一种手段,学生依然缺乏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一个个问题面前,学生甚至会产生被“审问”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相当危险的。正如《学记》中所说: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善问”,学生就会“隐其学而嫉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教学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必须变教师单向提问为有问有答,变学生单向被动“回答”为主动提问,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问答”,从而激活课堂教学的气氛。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为此,教师应当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罗杰斯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气氛或情境。如果教师能营造一种充满疑问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问并提供发问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
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让学生拥有“问”的权利,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敢于问”,还要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功能观。这一观点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拥有者、信息源、权威和化身,教师成为教学的中心,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人,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在科技突飞猛进、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信息源和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学术探索的典范,教学的合作参与者和组织引导者,学生理智、情感和生活的指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变教师独白式的、灌输的课堂为师生相互对话、相互倾听的场域,教学的目标指向和重心从“学”转移到“问”上,从而使学生走上一条由“问”而“学”的主动学习之路。
让学生“想问”“敢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会问”,使学生真正地通过自主选择、独立探究获取知识、提高创造能力、体验学习意义。
我国最早的教育文献《学记》曾论述教学过程中师生“善问”“善待问”的艺术:“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要求师生在教学情境中努力做到善问善答,以提高教学水平。
要使学生“会问”,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提问的目的要明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提问不是教学的任务或目的,它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晶,是其思维成果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使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避免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提问就是课堂发言的一种形式,每节课都应提问。二是所提的问题要深刻,使学生的思绪在“愤悱”而“欲罢不能”状态下喷发,而不要一疑就问、每疑必问甚至无疑而问,避免学生的提问流于肤浅化或表面化。三是问题的表述应当尽可能的具体清晰。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使问题明朗化,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提供契机。如果学生不能明确具体地表述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不深人、不清晰。这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其表达能力。四是要掌握提问的技术。提问涉及到许多技术性问题,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提问技术和方法。教师不仅要乐于让学生提问还应让学生乐于提问,不仅要善于让学生提问还应让学生善于提问。“乐于”是态度问题,“善于”是技术方法问题,二者都非常重要。提问的技术有多种,如研究性发问、联想性发问、异向性发问、反思性发问等,也有专文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让学生学会提问是一门艺术,绝非简单的教学指导就可以完成。它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愉悦、开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像孔子那样树立“后生可畏,焉之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的尊重学生的态度,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和“各言其志”(《论语·先进》),让学生勇于大胆想象、勇于争辩、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也应像朱熹那样做到“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以始而正之以终耳”(《朱子文集》卷一)“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朱子语类》卷十三)要让学生有平等商讨的信心、自主表达的勇气、积极合作的态度、善于切磋讨论的能力,并增加多方面的学识,领略“疑”和“问”的价值。
教师还必须掌握“倾听”学生心声的技术。《学记》说:“必也其听语乎。”“听语”就是要倾听学生发言,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启导。“倾听”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学会倾听”是对教师的一种基本要求。
学生只有领悟到提问的魅力,才能自觉主动地从复杂纷繁的现象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来展开学习和思维,在问中学会学习、获取知识、提升智慧、实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