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堂如何捕捉并处理信息

(2019-11-21 13:49:3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海萍

有了一篇好的教案设计,就一定有一堂成功的课吗?非也。

语文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个性、气质。他们随时都可能在课堂上出现一些让你惊喜或惊恐或惊呆的“突然袭击”。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这些偶发事件或问题更是不可预料。面对这样的“突然袭击”,教师如能善加利用并处理,它可能进一步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使学生燃起对知识、人生的探索热情;反之,那就可能使教师陷入四面楚歌的难堪境地,甚至会浇灭学生萌发的学习热情。因此,有了一篇好教案,并不意味着一堂成功的课必然诞生。

教师需要精心备好课,更要善于捕捉、利用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

教师需要精心捕捉、利用信息,真正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信息产生的主体是学生,这些信息体现他们的知识、情感、个性、世界观……课堂上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互动性的争议,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对知识、社会等方面的探究信心。教师善于利用学生提供的信息,正确分析,巧加点拨,能进一步升华学生思想、知识和能力。因而老师善于捕捉、利用信息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课堂发展的趋势,更是尊重学生地位的真实做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课堂“大信息市场”,怎样才能成功地捕捉信息、处理信息呢?

现在,笔者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一、占领制高点——深入钻研教材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究学习的活动,这一活动是以教材为煤介。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样又是教材与学生的中介。其认识水平、审美水平、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都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一切认识和判断都高于学生。所以,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用一句战争术语来说就是“占领制高点”。只有当教师占领制高点时,你才能站在高处俯瞰,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如果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就不能成功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势必将学生引向悬崖虎口。相反如果教师占据了“制高点”,貌似山穷水尽,实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

笔者在教学《五柳先生传》时,正当班上的学生沉迷于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隐居生活时,突然一个学生放了一“炮”,“老师,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和陶渊明一样,那社会不就没有进步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真佩服学生的敏锐的思考触角竟能伸得如此深长。这个问题也是我在备课时的思考,当时我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从容应付。首先我将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明白现代社会需要积极入世人才。进而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奋发有为、同心协作、积极开拓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

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备无患。

二、唤醒你的耳朵——善于倾听,及时捕捉信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充满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受自己教学理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而学生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发展等不同特点,在这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师生和谐互动,在课堂上奏出优美的圆舞曲?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己的耳朵——善于倾听。并在倾听中及时捕捉信息。

善于倾听,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些思考的时间,以便及时准确地作了反应;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明辨是非。

笔者听过一位老师教学《工之侨献琴》一文,课堂的前部分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在课剩下七八分钟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问题:“工之侨第二次献琴,对琴进行了伪装,做得对不对?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当时大部分同学认为不对,不能弄虚作假。正在此时,有一位男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我认为做得对,为了卖个好价钱,当然可以不择手段。”学生的发言无异于“一颗炸弹”。教师在众多的同学一片否定中简单地处理——仓促地迫使这位同学,极其激动而不服气地坐在了座位上。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不择手段是指什么?假如是商品的正当包装,广告效应等商业手段呢?积极意义的手段应是可以肯定的呀!如果此时,教师能唤醒自己的耳朵,倾听学生的分析,并从分析中及时捕捉信息,那不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吗?从课本延伸社会,这堂课便会在此形成一个很好的高潮。

三、摆正教师姿态——精于引导,巧妙处理信息。

“骑车下坡是狗熊,扶车下坡是英雄,”有个男生出语惊四座。这是笔者在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中,学生为校门口的下坡路设计的一条标语。班上的一些同学都为这名男同学鼓掌,他们凭经验认为这是很好的一条标语。因为激将法的使用在学生生活中用得很频繁,“不敢去的是小狗,”往往很奏效。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否定,而是交给学生讨论。反问学生,“假如你是一位骑车下坡的学生,你看了这个内容的标牌,不知会怎么样?”有一男同学说:“我感到很气愤,肯定会把牌子拔掉!”我追问为什么?“因为太伤自尊了”!哦,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一句标语会伤害别人的自尊,最后讨论决定,改为“扶车下坡是英雄。”改后的标语有更多鼓励和肯定成分,学生思想更加宽容了。

教师在处理信息时,尤其要摆正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不能简单化、粗暴化。对他们的合理部分给予肯定和鼓励,即使是不正确的信息,也不能粗暴地否定,而应巧妙地引导演意识并发现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只有摆正姿态,精于引导,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

上面所谈的三点只是平时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教师捕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欲达到好的效果,还得依靠教师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多研读一些教学理论、文学、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教师处理课堂信息才能游刃有余,课堂教学就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