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评价中体现人文情怀
(2019-11-21 13:18:44)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传统的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他目的,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多种需要,致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那么,如何通过课堂评价中的人文情怀的体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尊重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评价时要面向全体,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允许落后,不是不闻不问,应以师生的多向的激励性评价,鼓舞后进者大胆尝试,敢于表现;宽容失败,不是听之任之,而要通过多向交流唤醒后来者的灵感,激活热情。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得到帮助,享受人文关怀。
一位教师教学《白杨》时,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位老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是对学生进行人本关爱的立足点。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个体性,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对于语文来说,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教师更不必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一位教师在教学《捞月亮》时问:“猴子捞月亮的做法好不好?”当学生说到猴子“不好”时,教师会极赞同地说:“小猴子遇事不用心思考,盲目行动,所以做出了捞月亮的蠢事,我们 可不能像它们一样。”当学生说到猴子“好”时,老师立刻生气地说:“再读读课文,好好想想!”,显然不同意这种观点。试想一下,小猴子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不值得肯定吗?这位老师的做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灵性,长此以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何谈起呢?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学习的模糊性决定了不少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虽然孩子很难表达,但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却是真实的。正是因为语文学习答案的多样性,才使语文教学内容精彩纷呈,语文答案的唯一性只能扼杀学生的灵性,扑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坐井观天》,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多元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探究青蛙产生错觉的原因,在寻找原因的学习过程中,自觉感悟《坐井观天》这一寓意,而不是一味地把青蛙定为孤陋寡闻的反面角色,把小鸟定为知识渊博的正面角色。要蹲下身来珍视孩子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创设活泼和谐的课堂情境,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的想象无拘无束。可见,在课堂评价中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就是在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就会主动去欣赏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更不会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样才会真正去聆听每个学生的心声,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鼓励学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实践证明,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众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你跟大家的想法不一样,快说出自己的想法。”“很佩服你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大家在认真读书,渴望知识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据说,优秀教师有一个共同的法宝,那就是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有的多至近百种,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得到恰当的鼓励。因为鼓励能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并使火花熊熊燃烧,照亮全班,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同时,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还能充分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异,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要。
三、宽容学生。赞科夫主张“对于后进生,更加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教育部长周济在教育部二五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都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要使学生发展,首先得宽容学生的错误,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本身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关爱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或在 作业本上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出现错误甚至是经常性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关爱,需要用爱心去唤起学困生的生命活力。例如,班上一名平时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在我的一再鼓励下突然举起了手,我高兴地让她发言,可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后,一紧张,什么都忘了,急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我没有批评她,而是鼓励她说:“你终于能主动回答问题,非常好。尽管这一次没回答好,我相信下一次你肯定能成功。”在随后的提问中,我多次通过目光暗示或鼓励这名学生大胆发言,这位学生终于成功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试想,如果面对学生的失误或错误,教师采取的不是宽容而是严厉的训斥,还会有这位学生的第二次发言和成功吗?事实上,面对学生的失误或不足,有不少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采取了批评、训斥、轻视等有失冷静的不正确做法,对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新课程改革 “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新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关注学生的特长,又关注学生的困难领域”,主张采取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中,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误和不足,即使有错误,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不应该大动肝火,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犯错中汲取教训,在犯错中学会不犯错,在犯错中长大,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实践已证明,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个性的挫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终身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课堂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主动掌握评价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以学生为本,以“超自我”的视角抛弃成见,与时俱进,全面反思,使语文课堂评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能更好地关注学生 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