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瞬间的激动化作永恒

(2019-11-19 13:45:04)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电影课和读书课结合的尝试

一、最初的动因

20039月,我开始任教新一届高一年级的语文课。其时,新课程试验的宣传已在大张旗鼓地进行,语文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精神也极其鼓舞人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基础教育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新课程试验尚未在整个高中学段全面推行,但我已决心要打破语文课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文教学的旧格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作一点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当时,我校进行“优秀电影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国家十五课题《电影课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已近两年,正在思考如何将这项实验引向深入;而深圳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主编的“青春读书课”读本《白话的中国》一书其时亦已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其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厚重令人叹为观止,我也非常想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学生。然而,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怎样统一起来,怎样才能形成一个内容丰富、扎实、开放而井然有序的教学流程?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仍在人教版教材的范围内选择教学重点篇目,而后结合安排电影课和青春读书课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教学的稳定,有利于和其他非教学实验班级在教学内容上相互衔接,又能发挥电影课和青春读书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优势。

二、实施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1.在人教版必修教材和读本中选定重点篇目

近几年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也一直处于不断的修订之中。修订后的必修课本和读本,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切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经过反复比较,我们选定了用于教改实践的课文篇目,其中包括《祝福》、《边城》、(高中第二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雷雨》、《茶馆》(高中第四册)等课文。

2.用青春读书课教材为学生打好思想文化基础

由于按文体分类的标准组编单元,人教版教材虽然有文体较完备、便于形成对不同体裁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优点,但也由于缺少纵向的历史线索,内容显得单薄,缺少宏观的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感。而《白话的中国》的编写意图即在于展示 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貌,刚好弥补了人教版教材这方面的不足。所以,我们将青春读书课教材引入语文课堂,便是为学生欣赏20世纪的文学艺术精品打好思想和文化的“底子”,以利于在文学艺术鉴赏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教益。

3.在电影课的教学中形成学习的特色与高潮

伟大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的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的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它综合了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有极高的价值。所以,将电影引入语文课堂,用电影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易于形成学习的特色,中外著名影片的观赏,也是我们实验课的高潮。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1.作品研读

在电影课上让学生看电影,不同于通常的娱乐消遣,故应有充分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研读。除认真阅读有关课文外,我们引入了青春读书课教材的阅读。首先,是选学《白话的中国》中以诗歌为主的单元(《歌代啸》《现代诗抄》《当代诗抄》《知青与“地下诗歌”》等),借以简要回顾 20世纪中国与中国文学的历史,建立起关于作品背景的总体历史框架。而后,再结合具体课文阅读相关文章。例如,结合《祝福》、《边城》和《茶馆》等课文的教学,我们就选讲了青春读书课教材的《启蒙者鲁迅》《乡土中国》《书生心事》等单元的有关文章。

2.观看影片

这是电影与语文课结合的关键一环。在看片之前要认真选片。可首先选用国家《电影课》总课题组推荐的影片,充分利用学校电教资料室的影像资料,若有需要,还可购买新的影碟或从网络上寻找所需电影电视作品。我们选看的影片有:由夏衍改编、桑弧执导、白杨主演的《祝福》,凌子风执导的《边城》,于是之等主演的《茶馆》和潘虹主演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每次观影活动都认真进行组织,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境界,产生与影视艺术作品的心灵共鸣。

3.组织讨论

经过研读作品和观看影片两个环节,学生已具有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在纸质媒介和影视媒介之间有了许多比较、联想,产生了进行鉴赏评价的强烈愿望。此时,因势利导,组织课堂讨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交流与思想冲撞,培养学生的论辩表达能力,可谓一石数鸟,成效显著。例如观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后,师生围绕对杜十娘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其反抗命运行动的意义展开争论,课堂活跃,讨论又有相当的深度。

4.撰写影评和观后感

读书、看片 ,偏重于信息的接纳;讨论,则属于思想碰撞后的口语表达。这些环节,还需要通过写作加以凝固并使之精确化、具体化。因此,撰写影评和观后感便成为电影课同样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赋予这类写作灵活多样的形式。有时由教师命题,有时让学生自由选题;有时写成篇的“大作文”,有时则写随笔式的短文。学生可以评介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也可以评价、鉴赏其艺术表现形式。这一环节,是前三个环节的延伸和深化。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实验课中,围绕所观赏的影片和所学课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强调能力发展的外显活动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可以突破“知识本位”的局限,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构建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除撰写影评和观后感这一经常性活动之外,适合高中学生的活动还有课本剧(电影片段)编演、演讲比赛、电影知识竞赛和学唱电影歌曲、欣赏电影音乐等。我们相机开展了上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课本剧《雷雨》《茶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成为演出的保留节目,每一次的演出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综上所述,将传统语文课和电影课、读书课有机结合,以“读、看、议、写、演”为主要环节的教学试验,虽然还带有初步探索的性质,却也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一次尝试。它试图将学生在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时产生的瞬间的激动化作永恒,把人类共同的文化宝藏转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教学实践,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持续高涨。在想象力、思考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次试验,使我们看到了拓展语文教学空间的广阔天地,也增强了继续探索的信心。我们将在教学改革的新路上走下去,并且要让步子迈得更加坚实、沉稳。【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