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是一首美丽的诗
(2019-11-19 13:32:58)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黄萍
19世纪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曾写下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作为学生学习母语的“家园”,语文不仅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马卡连柯早在《教育诗》中理直气壮地把教育说成是一首诗,一首激情、含蓄而又精湛的诗。课堂作为学生和教师栖居的主要场所,也应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流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澎湃着诗的激情,回荡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对课堂教学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与活力所在,我们理所当然要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中。
一、善于营造美妙的诗境
课堂是师生共生的精神家园。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展现教材的美妙意境。教师应善于用诗的情怀,调动文学、艺术的手段,营造诗意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带入心旷神怡的境地,磁石一般把孩子的心灵吸引,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播下诗的种子,张开诗的翅膀,舒展诗的灵性。这要求教师善于抓住“诗意”的因素。记得特级教师支玉恒讲《第一场雪》“雪静山村夜”令人沉醉的意境,学生在诗意盎然的课堂里尽情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又如《小小的船》文字优美,我在教学时,以富于幻想的音乐让孩子们飘飘欲飞,乘上“月亮船”,置身于群星之中和嫦娥对话……这样,学生在领略诗意、体察诗情的氛围中张开了学习的双翼,弯月、星光、碧空辉映,歌声、乐音、童音交织。我们诗一般的语文,学生徜徉其间、浸润其中。
二、精心呵护跃动的诗心
鲁迅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出天空,他想钻入蚁穴。”孩子都有一颗跃动的心,每个孩子都是一首最美的诗。诗意的语文课堂应是和谐、互动、绿意盎然的生态化课堂,是学生梦想自由飞翔的地方。呵护诗心,就要给学生留足梦想的空间,鼓励奇思妙想,允许异想天开,善待“奇谈怪论”,允许有叛逆的声音存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这样,课堂才会焕发出诗意的光彩。学习《荷花》一文时,班上一位男生出人意料地说:“我听到了荷花开放的声音!”这位同学朗读了文中描写荷花的句子,说:“读这段话时,我看到了一池带着晶莹露珠的荷花,正一点一点地展开洁白的花瓣。我仿佛听到了花瓣展开的声音,是那样清脆、悦耳、轻盈……”随着这位同学的描述,大家不由自主地坠入了诗意的想象中。有的说:“我感到一切都静止了,只有那晶莹的水珠在荷花间滑动,声音是那样婉转!”有的说:“我看到了轻柔的风儿亲吻着荷花,是那样甜蜜!”有的说:“我听到了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是那样温暖!”……教师在教学时的耐心期盼、精心呵护,使我们欣喜地聆听到了心灵绽放的声音。
三、巧妙点燃心灵的诗情
诗意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幻想,充满着爱的世界,因为它保留了所有赋予人内心活动的东西:灵光闪现的顿悟、蓬勃向上的激情、悲喜交集的感受、脉脉醉人的温情、美好动人的想象……这些正是诗意的东西,只有诗意的情感才会有诗意的课堂。有幸欣赏了著名教师王菘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当学生理解“坎坷”一词后,王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的体验感悟不断加深。接着教师深情描述: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地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地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地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地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此时,如歌如泣如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配以“月光似水,静影沉璧”的月夜图,学生心灵深处的诗情被点燃了,他们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阿炳的坎坷写在了他们纯净的心灵上,声情并茂的朗读,激情荡漾的对话缓缓流淌,他们读懂了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与心绪,心中涌起的是对阿炳的理解、同情、赞赏、崇敬……诗意的课堂注定是充满激情的生命之旅。这样,师生对文本真实的体验、融入与感动,会实现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学生内心发出了真正的震撼,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四、尽情拥抱诗意的情怀
拥抱诗意的情怀, 要求教师必须永葆一颗“童心”。画家柯罗说过:“我每天向上帝祈祷,希望他可以使我像孩子那样不带任何偏见地去观察自然。”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才能聆听到“荷花开放的声音”。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诗歌使人智慧……”教师不一定都能写诗,但至少应该喜欢读诗、背诗,喜欢诗意地读书,懂得欣赏,自觉地汲取滋养。拥抱诗意的情怀,还要求教师学会诗意地生活,拥有诗意的语言;用“诗人”的目光去触摸教材,去寻觅和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丰富的“诗意”;用“诗人”的情思和智慧构建课堂。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永远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洋溢着诗意,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师生也才能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