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玫瑰”课堂,寻找语文本真
(2019-11-19 13:24:1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廖光燕
走进窦老师的课堂是一种享受,因为在玫瑰“一瓣一瓣开放”的过程中,总能找到令人为之欣喜的“亮点”,找到语文的本真。窦老师对课堂境界的提升,在于她深挖教材,将教师的智慧才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用婉转推提,四两拨千斤之势激起全体学生思想思维的闪烁飞跃,从而从文本的语言文字训练走向建构儿童自己语言的更高境界,在教学设计不露痕中启迪学生笃思、悟本、品情。窦老师的课“语味”十足,突显了语文真:
一、目标的定位独特而明确
窦老师的语文课成功之处在于教与不教不一样,学与不学不一样。她善于研透教材,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窦老师独具慧眼,能在我们的教学文本中发现其阅读价值,并从中找到教材的教学价值,有机地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结合,回归本真的语文教育、母语教育。《珍珠鸟》中的“信赖”,《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灭”,《晏子使楚》中的“尊严”,《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儿活”,都来自于窦老师研读教材的结果。她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地定位,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环节设计,在课堂生成的一次次“高潮”中,让学生的认知得已深化。窦老师还十分明确小学语文姓“小”名“语”,将课堂回归儿童化。她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已知已能,并把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中对学生进行到位又具针对性的训练。在这样的课堂,学生经历了过程,形成了能力,训练了语言,培养了能力,获得了语感。
二、内容的选材精要而贴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是思维的存在。语文文本透射出的思想内涵是多元化的。那多数学生,面对文体只能读懂字面意思,要读出含义,则需老师点拨提升。一篇文章的精髓在哪里?窦老师用不同类型的课例作出了诠释。
首先,锁定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内容,不管从哪个“视角”去研读文本,思想情感内容是不变的。窦老师的课紧扣情感主线。让学生抓住字词反复理解、体验、感悟。以达到使学生发展的目的。如在她执教的《葡萄沟》一课中,紧扣“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个中心句,抓住第二自然段这个重点段落,通过“一大串一大串”“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等字词的反复品读理解葡萄沟的葡萄串儿大、数量多、颜色美。借助播放课件、角色朗读、节目表演等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体验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有一个个如凉棚似的葡萄架,一颗颗似珍珠像玛瑙的葡萄。运用老师扮演维吾尔族老乡场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孩子们感悟少数民族风情,感悟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
其次,注表达艺术,选择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葡萄沟》中充分发挥口语交际在低段儿童的学习中的优势,让学生在老师创造的情境中玩中学、学中获。在《难忘的一天》研读三句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着力于儿童的“视界”去读懂、读透,让孩子对一篇相隔遥远的文章上来如话家常,在《珍珠鸟》一文中,窦老师如同一个填词高手,让学生在诗词的熏陶下,语言如诗般绽放,填出了“信赖,就是它本来应有的尊重”。“信赖,就是它真正的安全感”“信赖,就还它本来的鸟性”“信赖,就是它平等的权利!”
最后,挑选适合课文,适合学生的独特阅读方法,窦老师的课呈现方式较多,有体现“阅读本位”“写作本位”以及“思考本位”的。《珍珠鸟》的教学在探讨了“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与“探讨人与大鸟的‘信赖’”后,引导孩子思考人与鸟类的信赖。才有了孩子走出文本看文章,有了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我觉得这是个两难的道德问题。你说放吧,的确,这珍珠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能,也许不如在这里生活得好,而且你的确不能保证别人不会伤害它们;不放吧,就觉得不道德,因为我们人类和鸟类的生命应该是平等的,生命没有先后顺序,我们不能让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
三、教学的评价真诚而适当
我很钦佩窦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她的课很有文化底蕴,即使是评价也是娓娓道来、点评精当。有人说,科学评价是给学生最大的爱,的确,窦老师在《珍珠鸟》一课中,给我们作了诠释,她永远站在赏识者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你听----“我愿意享受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谢谢你给同学们提供借鉴。”“我觉得你很会读书,抓住文中这些细致的描写来谈自己的感觉,真好。”“感谢这一家珍珠鸟给我们的启发,感谢作者的创作,让我们没有完全停留在文字中的“信赖”里,而是创造性的发现“信赖“的另一面……这一串点评如溪流,涓涓润泽学生的心田,孩子学习语言是在听中模仿,在模仿中习得,在习得中积淀,相信窦老师的言语风格将潜移墨华地影响学生,让孩子个个自信而有思想。
当然,任何课都是一门缺撼的艺术。我也在上周用窦老师的教案结合我们实际上了《葡萄沟》,但给听课老师的感觉是“点”过多,而让课堂有些复杂。《珍珠鸟》中学生语言发展的个性化水平是不是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等,这些问题还有值得探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