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2019-11-18 22:29:34)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学问题的价值往往不仅在其本身,而在于寻求对其解决的过程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促进了一种或是多种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的产生。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使学生真正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如何设计出行之有效问题,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了解学生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服务。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问题。即需要对学生量体裁衣。

案例: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教学中,对学生认识不足,低估学生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储备,在复习环节设计了多个细小、琐碎的问题,学生面对已会的知识,面对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时,厌倦感油然而生,导致对后面的学习失去兴趣。

在第二次教学中,在充分了解学生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直接出示四个习题,让学生根据习题说出做题方法,也就是除数是小数的法则。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老师在提问时,尽量问题短小精悍,学生能听清楚,如果问题太长,学生会分散注意力。

两次教学对比,显性的是第一次教学在花费了大量时间后达到了和第二次相同的效果,即都让学生学会了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计算。隐性的危害,却是不言而喻的第一次教学远远大于第二次教学。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学习该知识兴趣缺失,过于细化的问题及不合时机总结,都不利于学生知识习得。

二、解读文本是关键。语文的文本是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其实,数学同样需要解读文本。把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解读了解该知识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比重,了解该知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该知识今后的延续,最重要还必须了解该知识的本质特征。教师只有对所要教学的知识要点,从横向与纵向分析清楚了,才有资格与学生对话,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问题。

案例: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二)》教学中,能找准问题关键,为学生搭建好桥梁,归功于对文本的解读。本节教学的基础在上一节课,在出示例题后提出和例1、例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可以在被除数的末位添0?顺利将新知识进行有效转化。

三、善于思考是保障。只有善于思考,才能学得快、悟得深、做得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思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思考是促进运用的必要手段。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将所得知识经过加工、处理唯我所用;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才得以有生根开花结果。即,只有在教师的勤于思考下,才能设计出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才能培养出同样善于思考的学生。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对以上三者深度思考,设计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能达到“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教师全部的激情在于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美好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