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课堂提问
(2019-11-17 20:05:03)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说到“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室里立即显得异常安静,大多数同学都低下了高贵的头,原本与老师对视的目光也悄悄地移向了别处。新课结束之时,老师习惯性地问一句:“同学们都弄清楚了吗?若有疑问,可以举手提出。”教室里仍然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何以至此呢?是同学们不敢回答,不敢问,还是不想回答,不想问?亦或是同学们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如何发问呢?老师在感慨学生沉闷气氛之前,理应想想所提问题的本身是否存在问题。笔者想就此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课堂提问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提问的难度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或所提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一旦教师提出这类问题,学生首先不是考虑如何解答问题,而在心里求神拜佛,希望教师不要叫到自己。一旦叫到自己,只好自认倒霉,或胡扯一通,或“沉默是金”。
课堂提问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评价。教师事先设计好一个标准答案,如果一个学生说中了,就会得到表扬,而如果没能说中,即使其回答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老师没有给予充分肯定,只稍加提示,再问第二个学生。这样的提问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导向激发作用,学生不是用心去分析问题的本身,而是努力地揣摩老师的提问的意图,猜测老师心目中的那个答案。
课堂提问最致命的一点是压制学生的问题,我们很多教师一般是根据已知知识(主要是教学参考)来设计问题。因此,往往是把已经掌握的东西演变成了问题,而没能成问题的往往是教师自己还没有搞明白的;而教师又通常将自己的问题组成一个严密的教学环节,一旦打断,就会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因此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的问题能够落实,就不断地压制学生的问题,使学生始终沿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