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19-11-17 11:17:35)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应该说新课程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正在转化成教师教学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力求准确定位,由“教学的主宰”;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首席”;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尊重,由于学习过程中,开始落实自主学习,落实读书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乐于读出自己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发现,部分学生开始个性地学习语文了。当然在成绩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出现很多问题,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很正常,但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认真分析加以改进。
一、理解、感悟和训练的关系
《语文课标》没有提“语言文字训练”,取而代之是“体验”“领悟”等说法,所以教师们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现在似乎不愿意提及“理解”“训练”好像一谈这些就给人一种陈旧教学的感觉。其实呢?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教学仍然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何况语文学科的特性就是言语。那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处理“理解”与“感悟” “感悟”与“训练”的关系把握好两者的“度”。
歌德说:“凡是你不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的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受悟、欣赏和运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之间、人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理解一句活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先理解句中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词语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只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感悟。让理解与感悟有机融为一体。
“训练”侧重于部分的,侧重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它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学习过程。“感悟”则侧重于整体的,侧重于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化的。它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的感悟具有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受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他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要训练中促进感受悟,感受悟中结合训练,必须兼顾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二、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无论是现在不是以前,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热衷于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上的理解,而忽视形式的研究,这和思品课、历史课等又有何区别呢?其实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一篇文章,语言是一定思想的表达形式,思想内容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他们是密不可分,正如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 “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受”,“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第一学段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尤其在第三学段阅读中提出:在新闻记者中揣摩文章中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我们要正确理解“初步领司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句话,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文章的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 “揣摩” 去“体会” “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那我们教学中教师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 实践反复诵,在认识上、情感上习得和积淀
总之,我们希望在这次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在给过去的语文教学“洗澡”之后,泼掉是“洗澡水”,万万不能将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