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学生引出的问题

(2019-11-16 20:08:12)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吴志强

“问题”学生历来令广大教师头疼,也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上课时一问三不知,甚至趴下睡觉等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属于态度不端正者;上课时讲话、做小动作,甚至打牌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学生,可属破坏课堂纪律者。近期,我校课堂上出现了一类“问题”学生:他们喜欢提出问题,有时还打断师生正常的教学活动,况且有的问题似乎与教学活动不沾边。

对此,老师们议论纷纷,说法不一。其一,这属破坏课堂纪律现象,“问题”学生以提出问题为幌子,大声起哄,提问题是假,捣乱是真;其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是对学习兴趣的一种表现,应鼓励并提倡;其三,问题可提,但不得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我想提出几个问题供老师们讨论,并阐明我的观点供老师们参考。

问题一  该不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

袁振国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一段精辟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所以,中国学生进校时,身子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1999120,《中国教育报》的一篇题为《金牌选手为什么不会提问》的文章报道说,在第29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5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金牌,并且荣获团体理论竞赛第一,令其它国家自叹不如。但是,赛后举行的专家报告会上,外国选手们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纷纷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大师们对话交流,而惟独中国选手提不出问题,又令世人疑惑不解。问题症结在于,人家的教育模式是使学生处于“发现——创新态”,而我们的教育模式却硬逼着学生处于“等待——解答态”,即使是奥赛金牌得主这样的“顶尖高手”也莫不如此,连问题都提不出,还奢谈什么创新和自能发展呢?科学之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表面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显山露水”。从人的发展过程看,一个人若善于提出问题,其发展前景将是乐观的;从科学发展史看,一个人若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能,预示着科学可能将有一场新的革命。

我校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堂实验学校。学校要求教师们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余文森教授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提出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已有知识的可靠程度产生离异的思想,是兴趣学习的先兆;学生主动积极提出问题,有助于教学相长,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大力提倡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

问题二  如何分辩“提问题”还是“破坏纪律”?

通过与部分师生座谈交流,我把课堂上的这类“问题”学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思考型】学生的问题是在积极思维下提出的,有深刻的内涵,是高质量的问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相连。这类学生倍受老师的喜爱,常受表扬,所提的问题有时还难倒老师。

【附和型】这类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问题前不假思索,所提问题较简单,没有深广度,有时还有点“可笑”,老师常淡然处之。

【起哄型】这类学生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胡乱”提出问题,有时为了标新立异还提出一些与教学活动不沾边的问题,老师们对他们很“感冒”。

老师们普遍认为,“思考型”、“附和型”的学生提问题时不会破坏课堂纪律,如果有方法上的不妥,也没有破坏课堂纪律的动机,而“起哄型”的就另当别论了!我认为,学生提问题是否破坏课堂纪律,不能仅从所提问题与教学活动是否沾边来判断,再说,诸如“鸭子是否天生会游泳?”这样的问题是否与教学活动沾边,有否实际意义,谁能一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即使有的老师认为毫无意义的问题却是有价值的,像“高次方程有没有求根公式?”这个问题就导致了群论的诞生。我不否认极少数的学生借提问题或在别人提问题时大声喊叫、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反对学生的提问,就像不能因为社会上的少数腐败现象而否定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样。

问题三    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以何心态应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们应深刻地自我反思:教学活动为什么只教学生“答”而不教学生“问”?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为什么只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为什么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你注意听讲”,而不允许学生对老师说“老师,你注意听问”?为什么“波澜不惊”、“平安无事”、“正好45分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的课被捧为“优质课”,而课上“风云突变”、“风起云涌”、甚至学生“窘”得教师下不了台,课堂教学任务未能“如期完成”的课被斥之为“劣质课”呢?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应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创设良好的氛围,哪怕学生的问题是荒谬可笑的,教师也应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教师应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当然对极少数想借提问题来干扰教学活动的学生,应给予教育、引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