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抓“三维”,出“三味”

(2019-11-11 17:01:05)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孟远珍、徐长清

一、抓“三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通过“课标”学习和课程实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对这一要求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并且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自觉地根据这一要求,抓好课程目标的“三维”。也就是说,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堂都要有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目标决定方向,这就好比射箭要有靶子一样。没有目标的课堂,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到头来,学生不知所云,教师也会不知所措。

那么,该怎样来抓三维目标的落实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课标”里面提出的“目标的三个维度”并非“三个目标”。这是其一。其二,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语文教育家张庆在《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之我见》一文中曾这样阐述: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汉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就从本质上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本质上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就为实现语文教学的魅力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出“三味”。

语文课堂究竟是什么味儿呢?听了那些名家的课,你会发现,小学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文味”、“趣味”和“风味”的课堂。

先说“文味”。这里的“文”不仅指文本、文字、文章,还指文采、文学,乃至文化。语文教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她的“文味”。当然语和文是不能分家的。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我这里所讲的“文”实际是包括“语”的。也就是说,是“语文味”。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忽视了工具性。工具性是第一位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读、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去实践的过程,去受到人文熏陶、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发展心智的过程。语文的课堂教学要“以读为本”。要尊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倡导“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课堂。要把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建设“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乃至“书香家庭”。让“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让“文味”四处飘溢,让“书香”浓郁扑鼻。

再说“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对象是儿童。儿童有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他们是一个个精神上、思想上、人格上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在语文课堂上,他们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成人”这个角色定位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具体来讲,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有“趣味”,要能像磁铁一样吸引那些注意力不持久、好动贪玩的小学生。为了突出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情,精心备课。于永正先生说:只有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这里的味,是包含“趣味”在内的。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更新理念,改变角色,在课堂上完全放下了老师的架子,真正把自己摆到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于永正老师还说:要“蹲下来看学生。”他认为好课应当是“老师配合学生”,尤其是差生,更需要老师的“配合”。课堂上,老师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教师要具备一颗童心,课堂上用游戏般的动作,儿童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殷切的期待……等,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语文,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最后说“风味”。语文教学的“风味”是什么呢?就是“风采”,“风格”。好的课堂,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形成特定的“风味”,才能让人咀嚼和回味。我们知道,众多语文教学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其重要一点就在于他们都有自己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不一样”。于永正的简约,靳家彦的真实,孙双金的自然,窦桂梅的阳光,无不令人景仰和崇拜。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是啊,一个人的“风格”如果达到了令人崇拜的境界,那他的教育和影响作用是不言喻的。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做人。推而言之——“课如其人”。身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要以自身的爱读书影响学生爱读书,以自身的会读书引导学生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教学上要像庖丁解牛一样,不是眼中有牛,而是心中有牛。不是囿于文本,而是超越文本。教师要凸现自己的教学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可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扬长避短,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应去盲目模仿他人,而应要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逐步做到 “人无我有”,彰显自己的教学个性,在教学上就会显出与众不同的个人教学风格。自然而然,所教的学生长期受到这样的感染和熏陶,也会形成与之想匹配的学习风格,从而达到师生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理想的教学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