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精华点亮学生作文
(2019-11-09 20:13:13)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史铁楼
深刻的思想是作文取胜的决定性因素。正因为有人类思想的精华掠过头顶,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丰富多彩。从写作角度来说,思想是作者通过文字构筑的一座精神之塔,有了它,文章自然神采飞扬;没有它,文章就会黯然失色。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只会鹦鹉学舌的人是可耻的,让我们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吧!对中学生来说也如此,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精彩。那么,文章的深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
无论什么时候,认真观察和独立思考都是一个人至高的权利,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成长的节律。一般来说,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要全力寻找支配人物言行的思想“制高点”,因为只有它才是人物全部活动的内部根据和推动力;记事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思想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显示的多方面意义中找出最主要、最深刻的一点,因为只有它才决定事件的主要性质;说理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矛盾的剖析,善于捕捉问题的焦点,并据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写景状物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世事人生的感悟,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中内蕴精神的发掘。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从而写出来的作文格调低俗,甚至文章思想出现偏差和错位。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因为学生作文不仅是他们写作能力的体现,而且是他们世界观的反映。早在1958年,作家郭沫若先生在《文风问答》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文章是人写的,因此,首先是人的问题。古语说‘文如其人’,这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果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出时代的印记,这种作文多半是不成功的。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做生活的见证人。
新的考试大纲把作文的评分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发展等级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所谓深刻,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提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要具有启发作用,也就是作文应有思想性。1986年的高考作文要求写《树木·森林·气候》,讲述的就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1990年高考的材料作文“玫瑰园里孪生姐妹”关于“花与刺”的争论,讲述整体与局部、主要与次要的关系,强调要一分为二看问题。2005年高考全国I卷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反映的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教师对学生加强作文的思想性指导后,学生一定能写出令读者眼前一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