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让作文教学灵动起来
(2019-11-09 19:53:56)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朱晓燕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生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教师要带领学生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
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在中国是课堂交稿,逼得有些孩子胡编乱造,而且大多是千篇一律,心目中的父亲毫无个性可言。而在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已的父亲,从而写出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
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借鉴西方教师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把握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