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白话桥渡文言河

(2019-11-09 19:52:4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林繁荣

一、搭什么桥?渡什么河?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见一条条看似轻而易举、纵身一跳却难以逾越的河流。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河流的最窄处架一座桥梁,然后跨过河流,今后也能永远的轻而易举再次跨过这条河流。文言文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谓是一只拦路的虎,更是一条汹涌的河。不少同学提到文言文就头皮发麻,从多次语文考试来看文言文得分也不甚理想。所以今天我们要渡的河是一条同学们望而生畏的文言河。搭什么样的桥呢?笔者认为从与文言文有姻亲关系的白话文入手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因此我们要通过搭白话(文)之桥来渡文言(文)之河。

二、为什么要搭白话桥?

渡文言河是目的,搭白话桥是手段。选择白话文来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在于二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白话文是在文言文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保留了文言文大部分的语法特征。生活中有的白话文甚至就是原版文言文,或者稍作变通。如,“岂有此理”、“唯×是问”、“极尽……之能事”、“奉命于危难之间”。相信读过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前者浅易易懂,后者读起来就有点费劲了。原因就在于《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则是一部文言小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而一统天下,文言文离我们也渐行渐远。我们从呀呀学语到侃侃而谈,早已适应了白话语言。但是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古人睿智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民风民俗、社会百态无不是通过语言形式才得以流传千古。当今的中学生早已没有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也没有机缘一睹过去私塾诵读古文经典的幸福与沉醉。因此当今的语文老师要从白话文的特点分析入手,找出其与文言文的紧密联系,分析对策,用科学的、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

三、渡河的难点?

学生们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笔者经过分析学生的阅读答卷和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学文言文的最大障碍是基本的文言知识和基本的文言学习能力匮乏。为了说明的方便,下面以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为例文进行阐释。在这篇文章中,学生认为以下基础知识有理解困难:

1、文言字词的理解障碍。

字音:廿( niàn)靧(huì)(liè)(léi))(jin)

(ji)(pù)(xi)(hu)

词语:稍和:略为暖和。于时:在这时。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堕事:耽误公事。

古今异义:

披风:古为偏正短语,“在风中开散”的意思,柔梢披风;今作为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一词多义:

.时:“时常”,冻风时作;“时候”,春和景明之时。

.为:表被动,译为“被”,山峦为晴雪所洗;“写”,故为之文以志之;“是”,人为刀,我为鱼肉。

.得:“能够”,欲出不得;“得意”,悠然自得;“得到”,得道多助。

.之:助词,“的”,脱笼之鹄;舒缓语气,不译,如倩女之靧面;限定关系,“以”,郊田之外;代词,代指某事某物或某人,未之知也。

.乍:“初,开始”,波色乍明;“突然,忽然”,冷光乍出于匣也。

.鳞:“……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代“鱼”,呷浪之鳞;“鱼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偕:“一起”,宠辱偕忘;“和,与”,偕数友出东直。

词语活用:

.泉而茗者:泉,名词活用为动词,“用泉水”。

.泉而茗者: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煮茶”。

.罍而歌者:罍,名词活用为动词,“端着酒杯”。

.红装而蹇者:红装,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艳妆”。

.作则飞沙走砾: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2、各种句式的理解障碍。这包括倒装句、省略句、反问句、被动句、互文翻译……

倒装句:

.冷光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于匣”是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状语后置,“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的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宾语前置,“之”是代词,代指上文所说“郊田之外未始元春,是“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通常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省略句: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省略主语“我”,即我偕数友出东直。)

柔梢披风。(动词后省略介词“于”,应为“柔梢披于风”,“于风”作“披”的状语,属状语后置。)

判断句: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翻译: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壤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天鹅。

3、翻译通病:不信、非达、欠雅。没能灵活处理直译与意译问题。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余:误译为“我”,对于一词多义现象未能根据语境准确判断词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鳞浪层层:误译为“一群群的鱼在浪花间嬉戏”,未能判断出是比喻句,按照比喻的本体去翻译。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鳞:误译为“鱼鳞、鳞片”,未能看出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其次,学生因为以上种种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匮乏导致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步履维艰。

四、怎样搭桥?

挖掘白话文优点,寻找二者最佳契合点。如果平时在学习每一篇白话文时,能够用心学习,一是能够掌握该篇文章的基础知识,二是能理解白话文的构思、语言、选材、立意以及其它写作技巧,那么在学文言文时困难就会小得多。因为白话文中有的词语意思和文言词义有联系,有的白话文写作技巧、章法和文言文也是一脉相承。

下面以《满井游记》为例来分析。要想透彻的理解本文,如果对白话文游记散文的常识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加上一定的文言功底,相信理解起来会比较轻松。

首先我们应了解当代游记散文的特点。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其中偏重于描写一地的景物的记叙性散文叫游记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具体来说,文章应有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要有作者的见解和思考,也即要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必须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尤其是与众不同的感想融进作品中,方能给读者以启示。

第三,要求结构自由,尤其是文笔优美,应是最起码的要求。此外要不落俗套,写出所游之地的特点,一定要让读者爱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有关知识。

游记散文在我国源远流长,历代涌现出的名篇佳作甚多。当今的游记散文同样继承了古代名篇的优点。 如郁达夫《故都的秋》、黄裳的《春游日记》、袁鹰《岚山花雪》、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有的写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议论、说理,耐人寻味;也有描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光采夺目。 这些经典的游记名篇,都是作家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山水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独特之美而著称。游记,作为散文的一种文体,自然也是属于审美的创造。游记之所以易写难工,就在于作家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才能开拓新的意境。倘若只是一味地实录记游,很难给读者带来新鲜的美感。

当代游记散文的发展,都是由一批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大家写就而成。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他的所谓“文化散文” ,其实多属游记散文,表面是山水游记,实质是文化寻根。山水只是表象,他要从山水中寻找生命的真谛,文化的根源。 余秋雨的书十分畅销,连盗版也很猖獗,这证明很多人喜欢他的游记散文,或者说是文化散文。这在于他的游记散文与众不同之处。他的游记并不是单纯的为我们描绘图画,且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承载了一种厚重的文化,寄托了的理想的自由天堂,内蕴十分丰厚。

五、如何渡河?

这是利用白话文的优点,来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也是运用二者最佳契合点的过程。将已储备的学习白话文的常识、能力,运用到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到二者的“合拍”之处。下面仍然以《满井游记》为例,试着以白话文游记散文的特点,看如何学习一篇文言游记散文。

1、主旨理解:这需要结合作者生平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来综合理解。这与一篇白话文理解其主旨的方法有相同之处。本文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明代著名文学家,字中郎,号右公;代表作有《袁中郎全集》。他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号称“公安三袁”,标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 强调“真”和“本色”。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 1592年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是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写下了诸多著名游记。1598年,他接到在北京任职的哥哥来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又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春天。文章不仅通过记叙和描写间接表达当时的游兴,而且通过末段议论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厌弃官场、追求自由、洒脱奔放的个性。

2、写作手法:本之内”于是“冒风驰行”,多次尝试却无奈而返。正因为这种压抑,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也文采用的欲扬先抑、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也是在现代白话文中经常碰到的。开头部分作者“局促一室才有下文“如脱笼之鹄”的欣喜。作者融情于景,将自己游乐山水的雅兴寄寓“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之间,实为神来之笔。

3、修辞手法:只有对白话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娴熟运用,才能对文言中的各种修辞手法有敏锐地察觉。本文中的比喻修辞“若脱笼之鹄”、“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借代修辞“呷浪之鳞”,拟人修辞“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与白话文中的修辞运用特点相同。

4、表现技巧:本文运用了电影制作中的剪辑组合技巧,将“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多种游人尽兴玩乐的情状有机组合,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游人踏春图。文章首尾呼应,末段“余之游将自此始”与开头“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照应,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直抒胸臆表现技巧的运用,如末段的议论,表明心志,无意政治进取,只愿潇洒自由。

5、表达方式:白话文中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古人早已为之。

白描,如“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记叙,如“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议论,如“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六、渡河反思:

1、本文仅以游记散文为例阐释了白话文学习与文言文学习的联系,我们在学习其它文言文时同样可以将同内容、同体裁的白话文与之对照,相信你会有轻车熟路、故人重逢的感觉。

2、文言文并不可怕,万事总有解决之法。只要掌握了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会运用基本的翻译技巧,熟练各种现代文体,相信你一定会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尝到甜头,增添学习文言的信心。

3、各学科之间,同学科各知识点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善于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种种联系,抓住联系为我所用。面对各种急川险流,要开动脑筋,勇于搭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