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缘于创设问境
(2019-11-03 20:42:0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江有庆
问境即问题情境,就是教师设计一两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情境。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观摩过一些全国特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也钻研过一些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案例,发现他们的教学善于创设问境,往往一问激起千层浪使课堂焕发出活力的精彩。我把这种现象归纳为:教贵巧问,小巧则小进,大巧则大进。所谓巧问,就是教师创设的问题能够融知识与趣味,实践与感悟,情感与理念于一体。使学生在问中增长知识,在问中产生兴趣,在问中学会思考,在问中升华情感,在问中形成观念。如此看来,创设问境是课堂教学能否精彩的关键因素。下面就如何创设问境,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教学古诗《草》时,别出心裁,以戏剧化手法,巧设问境,把检查与巩固教学效益结合起来,巧问于嘻,巧问于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
案例
师:(教师扮演奶奶,学生扮演孙子)谁愿意背给奶奶听?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恩,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草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扮演角色背诵古诗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但像于老师这样联系生活,贴近家庭,以生活化的扮演,以巧妙的设问来开展教学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案例中“那么多花儿不写,干麻写草哇?”,“还有一岁一窟窿”?教师两次故意反问,是多么有趣有味,巧妙新奇令人惊叹。这两个设问巧在合乎“奶奶”身份,使课堂充满情趣。妙在问出了要点,践行了问中促思,问中促悟。
全国著名语文教师窦桂梅执教《珍珠鸟》时匠心独运,创设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由于教师创设的问境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极大的兴趣,讨论中学生的个性认识,个性理解互相碰撞,智慧与情感,态度与理念异彩纷呈,绽放出了绚丽的光芒。
案例
师:假使你是冯冀才,你放不放?假使你是珍珠鸟的父母,冯冀才如果打开鸟笼,你们走不走?选择一个角色谈一谈。
生:我是冯冀才我不放它们,因为即使放了它们,也会有别人去抓它们,它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作家的尊重,需要的是整个人类的尊重,就像人尊重自己的生命一样。可惜,总有一些人贪婪,伤害它们,那么还不如就让它们生活在笼子里呢。
生:假如我是冯冀才,我一定放,真正还它们自由。假如我我是珍珠鸟,我一定要走,回到原来的家。
师:你相信那他们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你相信所有的人吗?
生:的确人类应该给它们幸福快乐,毕竟它们长着翅膀,而不是久活在笼子里面。可是,已经习惯在笼子里的它们,即使放飞,也不一定能飞走多远。你想,在我们这个城市里,都是楼房,哪有它们生活的地方,说不定它们就会死在寻家的路上。
师:那你宁肯失去蓝天,丢掉你翅膀的飞行?
生:所以,我是珍珠鸟,一定要飞出去,哪怕自由飞上一会儿,也有了鸟性的释放,哪怕是死也值得!
生:如果我们飞走了,是自由了,可是面临的危险太多,不是又要它承受不自由吗?要自由代价也是无价的。晚了,一切都晚了,要是回到从前,人没有这么多,没有这么坏,也许就好。
生:我觉得这是个两难的道德问题。你说放吧,的确这珍珠鸟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本能,也许不如在这里生活得好,而且你的确不呢那保证别人不会伤害它们;不放吧,就觉得不道德,因为我们人类和鸟类的生命是平等的,生命不能排序,我们不能让它们满足人类的欲望……
创设一个问境,可以开拓一片新天地;创设一个问境,可以引发学生更多思考,更多潜能,更多感悟;创设一个问境,可以带领大家共享讨论,分享收获。这是我学习《将“信赖”进行底----窦桂梅执教〈珍珠鸟〉》后的感悟,窦老师创设“人放还是不放?”“鸟走还是不走?”两个问题的教学情境,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创设问境,落实人文性目标提供了范例。
我在教学课文《学弈》时,打算设计个问境,怎样既能为课堂增添情趣,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呢?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借鉴名师经验,反复琢磨,设计出“给文中人物取名字”的问题情境。实践后感知,学生果然喜欢这种教学方式,达到了预期目标。
案例
师:弈秋的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学习时三心二意。我想让同学们与他俩对话,为了对话时不会弄错,请大家给他俩取名字,好吗?
生:好!
师:会取吗?
生:会!
师:一定要取好,要抓住他俩的不同点取,以便我们对话时不会混淆,先想一想再说。
生:我给学习专心的那个学生取名“致志”。
师:“致志”,大家说怎么样?
生:不怎么好,我给学习不用心的哪个学生取名“心不在焉”。
师:这个名字取得好!谁还有更好的名字吗?
生:我给学习用心的那个学生取名为“专心致志”。
……
师:好,大家都肯动脑筋,会取名字,这么多名字又好听又符合人物特点,今后要是有人再找我取名字,一定请你们帮忙。
生:(笑声)
师:我也给他俩取了个名字,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给学习用心的同学取名为“一心”,给学习不用心的同学取----(逗留)
生:(会意)三心。
师:你们真聪明,老师想了半天才取好的名字,一下子就被你猜到了。下面,请大家与“一心”或“三心”说话。
“见贤思齐”,读名师,学名师是每一位教师应当坚持和追求的目标。我教学《学弈》时创设的问题情境,不免有“学颦”之嫌,但我坚信“学颦”之举一定能引起同行的一点关注和一点启迪的。这正是我的希望和初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