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中的提问必须提高问题的质,减少问题的量

(2019-11-02 20:09:11)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苏莉萍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怎样改革课堂提问,才能为学生营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呢?小学数学课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因此,必须注意提高问题的质,减少问题的量。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中有一个案例,觉得对我的教学有帮助,在此特别推荐给大家,希望对你们也有帮助。“有余数的除法”课堂提问片段:

创设学钉纽扣的情境。学生用学具片代替纽扣进行操作。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4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怎么样?(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师: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钉的结果?(个别回答,教师板书。)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5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会怎样?请把你钉的结果告诉同桌。(学生操作后互说)

师: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能告诉大家吗?(个别回答)你的同桌说对了吗?两人都说对了的请把背挺一挺。

师:两次钉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个别回答)为什么第二次钉会有多余?(个别回答)这多余的纽扣钉在其中一件衣服上行吗?为什么?(个别回答)

师:如果一件衣服要钉5个纽扣,能钉几件衣服?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结果吗?为什么也有多余?还能再钉一件吗?(个别回答)

师:第二、三两种钉纽扣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个别回答)你能给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字吗?(个别回答,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种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板书)

师:你写的跟他的一样吗?(教师手指算式)师:像这样,平均分还有余的,也要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个别回答,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余数”和“有余数除法”,设计了一个切合学生的情境,然后步步为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小心翼翼地引出两个概念。短短的一个教学环节,竟有20个问题,这还不包括“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随意提问。拾阶而上的问题激发不起学生内在的需求,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虽然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这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投其所好的应答,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效的。

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重视改革课堂提问,并把此举作为改善学生原有的单一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