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语文教师打造好课的实践智慧

(2019-10-31 22:39:54)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研究

语文教师打造好课的实践智慧

  李竹平

每个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被学生喜欢、自己肯定(当然,在现实国情下,更希望得到领导、专家、同行的认可和称赞)。能上出一节又一节自我感觉良好的课,几乎是积极的职业体验的决定因素。

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的真实经历是,上出一节好课就很不容易了,上出一节又一节好课,更加不容易。但是,如果真有上出好课的愿望,且愿意付出努力,总会慢慢总结出一些打造好课的实践智慧,并因此常常与好课不期而遇。

笔者听过很多好课,也自我感觉上出过一些好课,现在跟大家分享几条有利于打造出好课的实践智慧。

尽量准备两套以上可兼容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教育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越是创造性的活动,越需要认真规划,做好充分准备。打造一节好课,课前必得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怎样才算做好了上好一节课的充分准备呢?就课堂教学实施方案而言,至少要准备两套乃至两套以上。

虽然教师已经很熟悉教室里的学生,对学情的把握很透彻,但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都是新的,学生与学习内容、活动之间发生的联系、产生的反应将是全新的,所以再有把握的课堂教学设计也会面临情况的变化,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成。如果教师只为课堂教学准备了一套实施方案,就有可能面临尴尬,更不用说想打造一节好课了。

教师的应变能力固然重要,但临时应变与提前做好准备还是两回事。方案只准备了一套,寄希望于自己的丰富经验和应变能力,上出一节好课不是没有可能,但更大的可能会是把课上砸了。要么不顾学生的需要,生拉硬拽还是要用准备好的那套方案把课堂流程走完,要么会在“顺学而导”“学为中心”的标签下,脚踩西瓜皮,溜到哪儿是哪儿。

为上出一节好课准备的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方案,应该是能相互兼容的。因为,课堂状况再怎么变化,重点学习目标往往是不变的,或者是不会有根本的变化,需要调整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及活动方式。例如,同一篇文本的阅读学习,学生的兴趣点不同,赖以对话的经验不同,课堂学习活动的切入点就会发生变化,整个课堂流程和环节也可能会随之变化。但切入点的变化也可能仅仅只对紧接着的环节有新的要求,不久与别的切入点主导下的学习活动殊途同归了、汇流了。下面是《灰雀》教学设计的部分内容,既包含两套方案,两套方案间又具有兼容性:

环节四:默读思考,内化读法。

第一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文章,深入理解人物心里的想法。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运用不同问题引导默读思考。

第一种:如果让你来演一演列宁与小男孩之间的故事,要读好什么?(对话)怎样才能准确读出两个人说话时的语气呢?(懂得两个人说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然后让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用心读课文2-13自然段,想一想他们说每一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将让自己体会到他们想法的词句画出来,可以尝试将他们的想法写在旁边,自己思考明白好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第二种:列宁并没有直接问小男孩为什么知道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还活着,更没有说等着小男孩把这只灰雀放回来,为什么小男孩会放回灰雀呢?

学生简单回答后让学生运用边默读边思考的方法用心读课文2-13自然段,想一想他们说每一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将让自己体会到他们想法的词句画出来,可以尝试将他们的想法写在旁边,自己思考明白好后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可以先回顾一下学习《掌声》时运用的读书方法,再运用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的方法读书思考。

……

兼容性的多方案设计,尊重了学习目标定位的科学性、适切性和确定性,同时也体现出教师为学生着想的“学为中心”的理念和课堂学习活动的灵活性。

知道文本里有什么,更清楚课堂上需要什么

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始终是重头戏。教师文本解读的功力,既决定了阅读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还会影响到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文教师要打造一节好课,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深入而全面地解读文本,更要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从丰富的解读成果中选择最适切的内容运用于课堂。

很多语文教师教学每一个文本,都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两个甚至三个课时,总还感觉有内容没有讲到、讲透。这是忽视了学习目标和学生需要的表现,即使上课之前制订了学习目标,也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制订的,而是照教师用书等资料抄写下来的,上课时,担心有什么重要的目标被漏掉了,才会文本中能找出来的方方面面,都要讲,都要让学生知道。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需要,少而精。教师清楚课堂上需要的是什么,并根据需要设计内容和活动,才可能打造出一节好课来。

例如,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要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最要关注的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懂作者巧妙的构思,需要关注的是第二自然段与后面“我”和珍珠鸟相处的故事之间的联系;要感悟“美好的境界”,重点应放在品读想象、体验雏鸟与“我”相处的情景画面……课堂上目标如何定位,就如何选择学习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

教师自己能说,却努力做到少说甚至不说

有些语文教师觉得自己能说会道,课堂上常常口吐莲花,这样才帅气,才洒脱,才有风采;有些语文教师不放心学生是否能理解透彻,一副古道热肠,把所谓的重点讲了又讲,甚至变着法子翻着花样讲;有些语文教师担心学生不会读书不会思考,或者担心学生自己读书思考会“耽误”课堂时间,一上课就开启滔滔不绝模式……如此等等,都与打造一节好课南辕北辙,渐行渐远。

语文教师能说会说,当然是应有的技能和素质,但好课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他们在真读书真思考真表达。教师说得多,给学生自己读书思考表达的时间就少,“真学习”就成为了空话。

要打造一节好课,教师就要做到能说但少说甚至不说。教师耐得住寂寞,学生就不寂寞,教师说的少了,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言说表达的机会,语言文字的实践就能真正落实。

最近,一个学生写对我的课堂印象,她认为最令同学们喜欢的是我很少说话,却愿意花大量时间倾听同学们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喜欢,至少也是一节好课的特征之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能说的老师,课下的时候与学生们聊天逗趣,总让他们无奈地甘拜下风。课上有时候我也有想大发议论、口若悬河的冲动,但我总会克制自己,少说,多听。因此,我的课堂不一定精致,但一定是学生在唱主角。这么做还有一大妙处,那就是我不会感到劳累——目前我教学两个班的语文课,如果我总是自己说个不停,怕是一天下来,嗓子就毁了。

最近教学《“钢琴之王”的微笑》,我让学生围绕题目自己提出的问题“文章为什么用‘钢琴之王的微笑’为题”,自己读书思考,把想法在课堂笔记本上写下来,然后组织他们交流分享。交流分享时,我负责倾听和简单地追问,用追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加深理解。一节课下来,关于文章的思路写法,关于内容主题的理解,学生都读透了,我说的话,可能不足五分钟。

不重表面的热闹,关注是否有积极的思考

一节好课,必有足够的思维含量。一个接一个浅表性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争先恐后地回答,热闹是热闹,肯定会缺乏思维含量,没有多大学习价值。

我以为,语文课堂,越安静越是好课,越简单越是好课。即使是值得各抒己见的话题,也不必有表面的热热闹闹。好的课堂,各抒己见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一个人发表看法,其他人一边倾听,一边认真理解发言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再判断自己要不要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有了倾听和思考,发言就有序了,就有层次了。有序有层次的课堂讨论,大多是热烈而非热闹,甚至让人感觉很安静,很舒适。

不久前学习肖复兴的《母亲》,关于第一自然段的理解和评价,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的,阐述自己赞赏的理由;有意见的,说明自己的想法。没有叽叽喳喳的争论,有的是各自经过思考后的有序交流和分享,和而不同,又相互启发。独立而积极的思考,是课堂呈现出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课,窃以为至少是好课的基础。

打造好课的实践智慧,一定还有很多,比如尽量让学生将思考落实到笔头上,比如让学生大胆质疑,比如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不同的语文教师,可能有不同的经验和理解,笔者此文分享的拙见,挂一漏万,仅供大家参考批评。

期待同仁的赐教和分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