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快乐的开放作文
(2019-10-29 18:21:38)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金霞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是整个写作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鼓励、启发、引导、示范等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然而只要确确真真地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得到训练,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我在几年的作文实验中,认为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目前最为理想的写作途径是实施开放式写作教学。
一、命题开放
从命题的角度剖析,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就属于一种“大开放”式的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能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感受生活,提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想到:中小学生是否也可以尝试此种方法?于是,我屡屡尝试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了洪战辉的事迹后,我让学生自己拟题,要求题目有生气,有灵气。于是一大堆题目便跃然纸上,“洪战辉,你是我心中的英雄”,“大哥,你累吗”?“读《洪战辉》有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采访白洁、黑女,著名儿童诗人刘育贤赴灵讲学都采用开放性的命题,这样孩子们敞开心扉,把题目出到自己的心坎上,激发了孩子强烈的写作欲望,充分展露了孩子的童真。
二、情感开放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文”。这里虽说的是诗,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作文要感人,感情是根本。在教学中,我首先安排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必要的情感体验。比如“感悟亲情”这一话题,我不是一上课就讲亲情的含义,而是饱含深情地讲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故事。我流泪,孩子跟着我擦泪,很自然地进入角色,也体会到亲情的真正含义,有了这个铺垫,孩子回想起许多让他们一生感到无法弥补的亲情事例,有的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竟然泣不成声,老师的真情拨动了孩子的“情弦”,已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师生真情投入,倾情演绎。笔下不再是文字的无效堆积,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包含作者感情流露的生活体验。
三、课堂开放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作文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生活正是一切创作的根本和源泉。试想在狭小的空间里,让一支笔对着一张白纸说话写作,是多么得不近情理!因此,跳出课堂,开辟课堂外主战场是孩子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比如,我经常带孩子出外旅游、采访、参观等活动,灵宝的景点都留下了我和孩子们的笑声,驱车百里去三门峡几次,每次不仅增长了许多见识,而且还在快乐中写了许多新鲜的习作。“游三门峡,学写作文”习作发表了四集。题目、内容百花齐放。《小蝌蚪》、《美丽的金水湖》、《弘农春秋园》、《快乐的作文课》、《第一次见到白洁阿姨》、《和作家交流》、《谦虚的刘老师》等等习作都与课外战场结下了不解之缘,使孩子的作品融入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
当然,写作教学是一片难垦的荒地。我工作了20年,在这片土地上做了许多尝试,可谓“痴心不改,探索依旧。”截至今天我才真正发现轻松快乐的开放写作就是我倡导的“绿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