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语文教学,要不要“齐读”
(2019-10-25 20:50: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研究 |
原文地址:语文教学,要不要“齐读”作者:wzhongwang
本文转载自桃源耕田《语文教学,要不要“齐读”(原创)》
古人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教育名言。以前的私塾先生在孩子起蒙教育阶段几乎完全不加讲解,只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直到今天,语文教学仍然是“读”领风骚,范读、学生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其中“齐读”颇受语文老师的青睐,很多老师特别欣赏“齐读”所营造的书生朗朗的学习氛围,然而在教学中“齐读”这种简便又易行的朗读方式是否高效值得思考。
“齐读”之利有三:
一、“齐读”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本上来;能统一全班学生的学习步调,够迫使那些正在或正准备“开小差”的孩子收回心来读书。
二、“齐读”可以营造一种让学生共同感悟文本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
三、“齐读”使全班学生都有诵读的机会,对朗读能力差的学生和不熟练的学生起到带动作用。
“齐读”之弊有四:
一、“齐读”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拉长音式的唱读。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瞬间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思维,在齐读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和思维集中在了音量和速度上,融于沸沸扬扬的声浪里,无法读出感情,学生无法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课文真义,从而失去了阅读的意义;“齐读”也不利于发挥学生个体的朗读特长。
二、“齐读”不利于朗读技巧的训练,“齐读”读不出停顿、重音,读不出速度的快慢和高低升降变化。
三、“齐读”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齐读时,因为要齐,对于遇到的问题,不能停下来思考,只能一带而过。久之,他们就只会随声附和而不善独立思考了。
四、“齐读”不利于发现学生在朗朗书声背后的错误;同时,由于“齐读”速度较慢,比较费时。
课堂上要不要“齐读”
语文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主张初中段的学生尽可能少“齐读”,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齐读”。
“齐读”要因年龄而异。“齐读”对低年级学生相对而言比较适宜,因为低年级学生感悟能力比较弱,“齐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齐读”的要求不要太高,以一个段、一个精彩句为宜。高年级,比如初中阶段,最好是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尽量实现评读、赏读。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课文真义,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技巧。
“齐读”要因内容而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文体或者很多同学读起来感觉比较难的内容,可以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通过“齐读”营造一种气势和氛围,使读得好的同学带动阅读有困难得学生。如文言文的教学要多多运用齐读;另外,对于特别重要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学生的齐读加以突出和强调,当然在这一点上不仅仅在语文学科上用,其他学科同样可以用。而对于易于阅读的现代文,尤其是篇幅较长的文章,尽量少用齐读,如果非要齐读的话,以一个精彩段为宜。否则即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思考习惯的养成又浪费宝贵的时间。
“齐读”要因时机而异。选择合适的时机齐读,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发现有学生上课走神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齐读某些片断,统一学生的步调,避免学生“开小差”。适时地把齐读和其他的阅读形式结合起来,搭配使用,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齐读这种阅读形式有利也有弊。在运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千万不能随便,用则一定要行之有效。
前一篇:课堂提问也需关注“弱势群体”
后一篇:[转载]教师讲课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