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学生会发现,会提问,会探究

(2019-10-25 20:49:21)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陈德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21世纪的通行证。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进行探究,既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更是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学会探索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勇于提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最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主动参与探究。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但是,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提出来。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总之,就是缺少提问的信心。对此,我们教师要做到:

1、创设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学生提出问题后,我经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励他们,如:“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你的问题有一定的探讨价值。”“你的想法很独特。”诸如此类的语言,消除了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大大地增强了学生提问题的信心。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门诊式”(同桌间)、“会诊式”(小组内)、“辩论式”(班级中)等形式的提问,以生带生,引导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

因此,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太偏或与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无关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行为。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鼓励学生继续说,并认真解答。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4、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受到其他同学嘲笑时,教师要给予制止、引导,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追根问底的欲望。一般在新课导入时、课堂教学中、新课结束后都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问架设“梯子”。如教学《蟋蟀的住宅》,课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题后马上质疑,学生稍加思索便争先恐后发问:蟋蟀的住宅建在哪里?住宅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建成的?……课即将结束时,可以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如:读了本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有的说要学习法布尔的《昆虫记》,有的说要了解其它昆虫的住宅。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问题,就要给予表扬。一次,我在教学“糟蹋”一词的书写时,把“蹋”写成了“踏”,这时,一个平时默默无语的学生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指出了老师的错误,于是我热情洋溢地表扬了他,这个学生自信的风帆高高扬起,从此提问的热情也更高了。

二、引导发现,让学生善于提问

古人曾经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热烈讨论,积极思考,从而渐渐产生一种想提问的欲望。教师还应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提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并预设一些问题的生成,让学生展示自己发现、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感到有方法可循,逐渐掌握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即《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引导启发,调动情感因素,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以下谈几点做法:

1、抓文章的课题质疑。课文的课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捞铁牛》,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经过质疑,归纳出:谁捞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样捞铁牛?捞铁牛的结果是怎样?等等,学生针对上述4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我也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抓重点词质疑。有的词句在全篇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了它,就容易抓住教材的整体。如在教《我们家的猫》时,学生自学完第一段时,抓住“古怪”一词质疑。有的说,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提到了点子上,我针对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读懂了课文。

3、抓文章重复处质疑。不少课文,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的强烈和深沉。引导学生在这地方质疑,可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作者深刻的感情内涵。如教学《难忘的一课》一文中,可紧抓“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贯穿全文的句子质疑:这句话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一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一边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养成提问习惯,让学生勇于探究

学生从敢问,善问,到养成提问的习惯(乐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现代发现学习的公认的倡导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学校教学最重要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而对于教学,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去获得。于是,他大力倡导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预见未知的能力。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思考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习提问。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自觉去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比如在上《落花生》这一节课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把石榴、桃子、苹果和花生进行对比,认为石榴等高高地挂在枝头不可取。结合父亲‘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话,我有这样的疑问,像石榴、桃子那样既好看,又对别人有好处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要赞美花生而批评它们呢?”学生的质疑一下抓住了课文的要害,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探究,经过师生共同讨论,认为花生具有一种默默无闻质朴的美,从而明白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用意。

又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这课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这篇课文有些不真实,为什么小金花妈妈死时,她没有哭,而在送志愿军时,她却哭了呢?”当时我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马上说:“是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和志愿军的感情很深。”“她爱志愿军胜过了爱妈妈。”“她妈妈死时她想的只是报仇。”当同学们谁也不服谁,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就说:“再把这部分读一读,认真体会一下。”读完后,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不是课文不真实,而是因为小金花已经把无比的悲痛化为报仇的力量,因此她不会哭。”一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也从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从而感受到了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自主探究,而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问题,对学生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学生良好的质疑探究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