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理想,一手现实
(2020-06-07 22:44:50)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的根本,中考的重项,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苦苦琢磨孜孜以求的,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集我们集体的智慧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训练体系或是速成方案。暑期,我看了两本写特级教师王金战的书,这是一位全国闻名的数学老师,书中写到,高考前的考生让王老师辅导一个小时,可在高考中提高二十分,当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心理辅导和分析考生实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规划的答题技巧上的取舍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不是虚夸,是能够做到的,但是,我还没有从任何一本书上看到有哪位语文大家敢承诺这样的事情,因为语文的特殊性,她是最有灵性的,最不规则的,不能用规律和系统来框定的,或者说,被规则化了的语文也就失掉了她的特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语文了。我们常在书上看到这样的话: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我自己的理解,语文就是生活的再现,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老师在语文课上,把孩子教得异口同声了,我觉得,那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作为语文老师,我常想要跳出分数看学生,跳出分数看语文。我觉得,语文是最不能用分数衡量的一个科目,所以,语文老师要洒脱一点,浪漫一点,更要大度一点,牺牲一点。然而,中考在前,有时候又是容不得我们这样的,所以,我给自己指定的理想的教学状态就是:一手理想,一手现实。
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希望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探讨,我是倾囊而出,也渴望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我想先说说阅读。我们都知道,读和听是输入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只有先输入,多输入,才能有质量地输出。我们现在遭遇的孩子很多是不爱读书的,或者说是不爱读我们指定的书的。我现在的这届学生,就有五分之四的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当然这里面不乏考试得高分的学生,有一个孩子就很坦诚地对我说:老师,我就不爱看书,我一看书就困,甚至一看到书皮,上下眼皮就打架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先不说让他看什么书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让他能看进去书的问题,大部头的书自然是不行的,那就《读者》、《意林》吧;光提倡是不行的,是要拿到课堂上来看,营造一个看书的氛围感染他们看;光看也是不行的,要组织他们读、说、讲,借此来促进他们看书的热情;一次两次也是不行的,要长期地开展下去,我觉得,初中三年还是应该能够培养起来他们看书的习惯的,至少应该能够解决一看书皮就犯困的问题。
那么,还有少部分的爱读书的学生呢,怎么发挥他们的作用呢,怎么引导他们更进一步地读些层次深的书呢?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名为“今天,你读书了吗?”,在班级的墙上贴了张表格,把我和全班孩子的名字都列在其中,把正在看的书名写在上面,看完了就在后面注明日期,再写上下一本要看的书名,一个月一统计,奖励看书看得最多的前五名。一方面,可以刺激一下孩子的好胜心,借助他们这个年龄段好面子的特点,敦促他们看书;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之间在所看的书籍上有个交流互通,形成相互之间传看借阅的风气;另外,把我所看的书也位列其中,对他们的读书方向也是一个引导。
看书还不是最终的目的,很多孩子看的书不少,但记住的只是里面的热闹而已,引导孩子从中学会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并将之应用到生活上、付诸于笔端,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为此,我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可以就一个作家的作品为内容,如我们举行过以鲁迅的作品为主的报告会;我想,很多老师都举行过读书报告会,这个形式比较正规,像模像样地举行一次也很费精力,所以,我多数是拿出一节课,让孩子们谈谈各自读过的书,讲讲内容,读一段精彩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等等,比较轻松自由,谁都可以畅所欲言,我觉得这种形式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因而,两种形式穿插进行,一种为考试的目的浓一些,一种更倾向于单纯的阅读。
我不提倡孩子们只读纯文学方面的书,事实上,他们也很反感这种功利性很强的读书目标,我们希望他们看课程标准要求读的那些名著,而他们恰恰最反感的就是这些距离他们生活十分遥远的名著,他们看不懂或是也不喜欢其中所蕴含的那种深意,这就需要老师来做一番引领(曾有一个孩子拿着《哈姆雷特》告诉我她看不懂,我估计这书多半是家长给买的,孩子是不会买这样的书的,我告诉她,那就先看看导读,上网查查评论这本书的文章,然后再读,或许就能看懂了。我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但我是不会推荐这样的书给孩子看的,凡事都得从兴趣开始,也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只能欲速则不达)。其实想想我们自己,我们也不是很喜欢那些意义重大的作品,除非是为了某种目的,一般还是较喜欢看一些轻松点的有趣点的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引起我们共鸣的作品,所以,我尽可能地去关注现今的文坛,力求能介绍一些适合孩子们读的他们较为感兴趣的与时代相契合的作品,他们看《哈利波特》,看《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看《明朝那些事》,看《窗边的小豆豆》,看《幻城》,看《孩子,你慢慢来》……这里有魔幻小说,有网络小说,有日本作家写的,有台湾作家写的,我希望他们的眼界能够开阔一些,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读书,他们看了这些书之后,有了一定的思考力之后,回过头来再看鲁迅,看老舍,我想,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总之,我还是倾向于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就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那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能够支撑我们一生与书为友的原动力。
读得多了,自然就会滋生写的欲望,但这个“写”大多孩子都是写给自己的,写给我们看的就少了一份灵性和真实,而这种情况也是少数的,还有很多孩子写不出来,一见作文就头疼。我觉得,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让他们写,多写,常写,但遗憾的是,总也不见长进,不是千人一面,就是谎话连篇。暑假的时候,我给一个孩子辅导作文,其实,说是辅导,我只是让他懂得了写作文要写出自己而已,写自己的经历,写自己的感受,写自己的体验,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好,光彩的也罢,难以启齿的也罢,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生命力的。我总觉得,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上受到的约束太多了,他们为了高分而取悦老师,或唱高调,或粉饰太平,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敢说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即便如实写了,结尾处也要拐个弯,扭转扭转,我曾因此写过一篇博文《书写 真实,义务?责任!》,我希望我们教给孩子作文的同时更教会他们真实地做人,我希望我们都能够秉笔直书,不为扭曲的情感所羁绊。这是我要求学生作文要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真实。
我们的经历或许很平淡,我们的体验或许也不会带给别人多么大的影响,但这是我们独有的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不需用多么华美的语言来装饰,也不用绞尽脑汁来虚构,关注生活,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就能写出好文章。文章就是说话,把话说明白了,就是好文章。我不太主张在写作技法上做这样那样的指导,我觉得,一篇内涵丰富给我们带来启迪的文章,即便是平铺直叙也比华而不实的文章要好,让学生更关注内容而不是形式,当然,文质兼美自然更好,但在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之前,我更愿意他们关注内容。
我一直觉得,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在写文章上给学生做一个表率,如果你不写,无论你说得如何精彩都是空中楼阁,很多时候,学生更愿意看我们写的远没有名家精彩的文章,或许正是这种体验吧,我把我的博客一直经营至今,我写的东西很杂,有生活感怀,有教学反思,有读书心得,我就是想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明白,书写就是记录,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自己的成长,没什么神秘可言,不要把写文章和我们的生活割裂开,把写文章当成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一提写文章,就必得是什么大意义,大事件,只有他们丢掉这种畏难情绪,懂得凡事也可以入题,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只要会在键盘上敲字,有一份书写的心情,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么,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两相促进呢?
我归纳自己的做法,大致是这样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就是与名家竞技。学完课文,我喜欢让学生们换个角度写同题作文,与名家竞技。比如,学完《最后一课》,就换个角度,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写写这《最后的一课》;学完《邓稼先》,就仿其写法也采取小标题的形式写写《居里夫人》;看到一篇好文章,触发了灵感,也写一篇同题作文……
第二种形式就是借助语文综合性活动。最初,举办综合性活动就是为了锻炼一下学生搜集资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我觉得很有必要训练一下学生们搜集和甄别信息的能力。因为条件有限,最初的活动是困难重重,不仅仅是来自学生方面的,更关键的是还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当这个活动渐成规模时,我也开始逐渐琢磨如何将它与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确定主持人要求他们写串联词到规定他们不能只有转帖的东西,还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从单纯的文字作品要求到必须音乐书画表演相结合,再要求到整个活动的设计要有一个旋律,有一定的风格,要和内容相匹配,再到要求他们写其中的过程和其后的感受等等,其实,这时候的写就是一种宣泄和展示了,因为太有内容了,他们就如一台戏的导演和演员一样,其间的花絮一定是不会少的了,当然写起来就不困难了,不必要求也是想要写写的。我们的综合性活动最初就是教科书每个单元后面规定的内容,后来逐渐就拓展开了,比如《品王维之风采,析大师之精神》,这是在背诵了许多唐诗之后应运而生的一个活动;《辉煌人生,从口练起》,是一次配乐现代诗朗诵,起源于中央台的新春诗会;《悲痛与感动同在,坚忍与爱心共生》,是汶川地震发生后我们组织的一次班会活动;《十年锐笔成〈史记〉,英雄千古垂青史》是一次讲述《史记》的故事会。我把他们的成果整理出来发在了博客上,学生们也上去做一些补充,他们看到我如此珍视他们的成果,也怕发在博客里被人笑话,所以在准备时更是分外用心,都要形成文字并仔细斟酌,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文字的表达能力。
第三种形式就是撰写课堂实录。
这种做法是这学期开始的。以往我总是让学生讲解诗词,也尝试过让他们讲解课本中比较浅显的文言文,现代文曾经让他们设计过导入语。今年暑期我们学校的姜秀敏老师参加完英特尔培训后,新学期就开始很大胆地尝试着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自己教自己,我看到女儿回家就开始上网查资料,找名家讲课的视频,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的,就想着是否也再放一下,让他们尝试一下讲解整篇现代文。我知道,对于刚刚上初二的孩子来说,不容易,得让他们有一个框架可以遵循并能在兴趣的基础上尝试成功,否则以后就很难再进行下去了。于是,我先把预习题发给他们,然后细致地讲解了讲课的程序,并将过程写成了博文《大撒把了一次》贴在墙上,每个班级选出两名学生并为讲课学生所在的组加上了十分。学生们讲的是《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他们对此感到很有趣,有不少学生的周记写的就是学生讲课这件事,讲课的学生更是觉得这次的经历难忘,如实地记录了准备的过程和讲课的感受。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听课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准备把学习的效果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告诉他们,每一个单元,都要选出他们感兴趣的一课由他们来讲,每个人都要备好课,以课堂实录的形式来准备,抽签决定讲课者。
其实,搞这些形式的活动,同时也给他们增添了一些写作的素材,让他们能够多一点经历和体验,语文既然是生活的再现,总是不能够身在其中,也就写不出那种独有的体验,也就难免人云亦云了。缺乏了个性的文章,结构再新颖,语言再脱俗,也是复制别人的思想,粘贴别人的感受。
教无定法,这一点在语文上尤其表现突出,我知道老师们都有很多关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想法及做法,希望我们能够相互交流,彼此借鉴,从而推动我们的教学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