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读写结合
(2024-08-13 18:14:21)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结合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我们常讲的“熟读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如低年级的单句、句群的训练、中年级的段的训练等)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准确地说,入选教科书的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者多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练笔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巧安排,勤练习。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地把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1、 利用教材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在学习课文《詹天佑》一文“勘测线路”这部分时,要求学生仔细品读,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精神的,然后学到的方法,模仿着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人。学习《钱学森》一文时,让学生讨论课文第一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应该放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明白倒叙的巧妙,再用倒叙的方法记一件事,学生用的恰到好处。
2、利用教材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好多写事的课文都可以进行这样的练笔训练。学完了《爱之链》一文,让学生以《乔依醒来》为题,写一篇短文。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之后,我便给学生学生诵读同样介绍科学知识的诗《大自然的文字》,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续写《大自然的文字》。这样,不仅达到了习作训练的目的,也把美好的品格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3、利用教材空白扩写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都留有艺术空白,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我们可充分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定格处、概括处、省略处,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让学生灵活地再造语言,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学习《草原》时,我利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大胆想象,既突破了文章的难度,用进行了习作训练,一举两得。
4、利用教材改写
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春日》,想象春天里的景象,用叙事的把古诗方式改写成题目为《走进春天》白话文。
5、利用教材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最后的姿势》《船长》等文章。
读与写,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读为写服务。只有正确理解了读写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才能既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又重视作文能力的训练。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过程,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我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与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已初步取得一点点可喜的成绩.
1、激发了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
提到写作文,学生往往眉头紧锁,愁眉苦脸地说:“不会写,也不想写。”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着很大的联系。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仅仅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不够的,这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多种多样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为此,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对于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写作的畏难心理,激发写作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写作,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这样学生才会由原先的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从而要读要写。
2、提高了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一个大问题:效率太低”。即以课本为主,把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人为的剥离开来,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以课文为起点,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写作方法,让他们无从“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改变了阅读与写作孤立地进行教学的现状。力求在教学中将阅读于写作紧密结合,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创设写作内容,使学生能将阅读中学到的技能迁移到写作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上了新台阶。从而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3、构建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体系。
读和写是一个互递的过程,既互相对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读写对应性,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应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经过本学期的课堂实践,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反复的训练体系。这种训练体系克服了传统读写中的零散性,又有利于实施现代课堂教学的结合体系,提高了课堂效率。
前一篇:正确理解“学习任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