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效激发学生思维

(2024-08-13 18:19:22)

  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
  1.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但是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会增强他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促进自主学习的意识。为此,教者应当深人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以形成其心理上的一种“冲突”(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的发问便是个中范例。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孔乙己。”老师又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于是老师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对这个“反常”现象沉思起来。教师就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造成良好的教学气氛。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悲剧的深刻性,解决本文教学难点的教学契机。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曲直多变,引入胜境。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来。钱梦龙先生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两处成功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一问是“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年且九十”的“且”字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问是“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巧妙地使“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之义迎刃而解。
  直题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文末“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可以变曲为直: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在那个社会,无人关注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3.化整为零,由易而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庞大复杂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即形成所谓的问题链)。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是本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4.变换角度,发散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问.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比如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后,可让学生思考: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对我们中学生有怎样的启迪?通过这样的“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
5.提供答案,选择优劣。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其自己比较分析,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比如《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教师提问:“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价,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引导,使学生懂得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歌颂作了有力的铺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